关于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研讨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几天前,我有幸参加了在 X 市召开的党建引领城
市基层治理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特别是关于“建设人人有责、
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的深刻论述,让我
深受触动,也引发了我对自己作为一名社区党建工作者角色的深
度思考。今天,借此机会,我想结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观察与
体会,谈几点感悟和反思,希望能与各位同志交流互鉴。我的发
言不谈成绩,主要想聚焦于三个问题:党建引领的“根”是什么?
治理的“力”从何来?未来的“路”怎么走?
一、回归本源,深刻感悟党建引领的“根”
过去,一提到“党建引领”,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一系列活
动、一个个阵地、一项项指标。但在基层治理的实践汪洋中,我
愈发感到,党建引领的“根”,并非浮于表面的形式,而是深植
于群众心中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组织力。它不是一句挂在墙上的
口号,而是社区居民在遇到急难愁盼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能
够信赖的依靠。在 X 社区,有一个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问
题突出,居民之间因停车、漏水等琐事摩擦不断。起初,社区干
部跑前跑后,协调各方,但效果总是不尽人意。问题出在哪里?
反思下来,是我们把“引领”简单等同于“代办”,把“服务”
看作是“包揽”,忽视了党组织真正的根——发动群众、组织群
众。后来,工作思路转变,社区党委牵头成立了小区功能型党
支部,把退休党员、热心居民、在职党员都动员起来,搭建了一
个“463”民主协商议事平台。从议题收集到方案讨论,再到监督
执行,都让居民自己说了算。党组织在其中不当“裁判员”,而
是当“引导员”和“服务员”,提供政策咨询、链接专业资源。
当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被激发,许多看似无解的难题迎刃而解。
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党建引领的“根”,是信任。这种信
任,源于党组织始终与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它
要求党组织必须具备强大的号召力和动员能力,让党员的先锋模
范作用真正看得见、摸得着,从而将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
效能。
二、破除壁垒,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的“力”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单靠社区党组织单打独斗,力量是有限
的。座谈会上交流的经验也表明,有效的治理必须依靠多元共治。
那么,这种共治的“力”从何而来?我认为,来源于打破壁垒、
重塑链接、激发活力的系统性整合。
首先是组织链接之力。传统社区治理中,社区党组织、业委
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常常是“各扫门前雪”,甚至相互掣肘。
X 市等地推行的“大党委”制度,为破解这个难题提供了很好的
思路。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联,将辖区内不同隶属
关系的党组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紧密的“红色联盟”。这种模
式的核心,是通过党建这根红线,将原本平行的主体,变为同向
而行的伙伴。例如,可以探索建立共建责任清单,让驻区单位
的资源,如场地、人才、信息,能够有效下沉到社区,为居民提
供更丰富的服务。
其次是社会协同之力。社区是各类社会组织成长的沃土。党
组织需要扮演好“伯乐”和“孵化器”的角色,积极培育和引导
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居民自组织等力量有序参与治理。我所
在的社区曾尝试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开展针
对独居老人的关爱服务。实践证明,专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