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工业强区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全区工业强区推进大会,主要任务是深
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和考察*省重要讲话精神,精准对标
全省工业强省推进大会和全市工业强市推进大会的决策部
署,动员全区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任务、压
实责任,以背水一战的决心、攻城拔寨的劲头,奋力掀起新一
轮大抓工业、重抓产业的发展热潮,为谱写*区经济社会高质量
发展新篇章,锻造更加坚实的产业脊梁。下面,我讲三点意
见。
一、认清形势,在总结成绩与直面挑战中坚定工业强区的信
心与决心
工业是经济的“压舱石”,是发展的“顶梁柱”。回顾近年
来的奋斗历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强攻工业、大抓产业”这
一核心战略,同心同德,砥砺奋进,推动工业经济在爬坡过坎
中实现了规模与质量的双提升。一是经济支撑作用持续凸显。
全区工业经济保持了稳健增长的良好态势,工业总产值、规上
工业增加值等关键指标连续三年实现双位数增长,工业税收占
全区税收总额的比重稳步提升至55%以上,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大局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二是产业转型步伐持续加快。围
绕全市五大产业发展方向,我们立足自身禀赋,精准布局,新
能源汽车及先进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的集聚效应初步显
现,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发展的韧性和后
劲显著增强。三是“智改数转”亮点持续涌现。制造业数字化
转型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批骨干企业率先实施智能化改
造,生产效率提升超过20%,运营成本显著下降,成功打造了若
干个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智能车间和标杆工厂。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对标新质生产
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对照先进地区的迅猛发展态势,我区工业
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和亟待破解的瓶颈。其
一,产业层次不够高。传统产业占比依然偏大,战略性新兴产
业体量尚小,部分产业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的核心竞
争力和附加值有待提升。其二,创新能力不够强。企业研发投
入强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高能级的创新平台和研发机构数量
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科技成果向现
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不够顺畅。其三,集群效应不够明显。产
业集聚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发挥不
充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套能力较弱,“攥指成拳”的合力
尚未完全形成。其四,要素保障不够优。土地、资金、人才等
关键要素供给仍然偏紧,营商环境对标一流标准还有差距,服
务企业的精准性和实效性需要持续加强。面对这些问题,我们
决不能视而不见、麻木不仁,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危机意
识和忧患意识,以刀刃向内的勇气,采取更加有力、更加精准
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挑战与机遇并
存。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
力;省委、市委相继召开高规格会议,吹响了工业强省、工业
强市的“冲锋号”,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密
集出台。这为我们加快工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和
政策红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化挑战为动力,变
压力为推力,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二、聚焦重点,在精准施策与协同发力中开创工业发展的新
局面
推进工业强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
观念,抓住主要矛盾,纲举目张,重点突破。要紧紧围绕以下
五个方面,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一)锚定产业方向,构筑集群发展新高地。产业是工业的
根基。没有明确的产业方向,工业发展就会迷失方向;没有成
群成势的产业集群,工业经济就难以做大做强。首先,要坚持
五大产业主攻方向不动摇。这是立足我区产业基础和比较优
势,经过深入研究、科学论证确定的发展路径,必须一以贯
之,久久为功。新能源汽车和先进制造业要聚焦*电池等优势赛
道,做深做透产业链研究,完善“四图五清单”,实施精准靶
向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关键零部件企业,提升
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新材料产业要依托现有规上企业基
础,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向*金属精深加工等高附加值领域
延伸,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转型。医药和食品
产业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积极创新合作模式,鼓励本土医药
企业主动对接发达地区的知名药厂,开展技术合作、品牌嫁
接;要大力开展“腾笼换鸟”,通过委托加工、股权合作等方
式,有效盘活闲置厂房和设备资源,实现存量资产的价值最大
化。数智文化和旅游产业要深入实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
化“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数智文化内容制
作、人工智能应用开发等领域的创新型企业;另一方面,要推
动数字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旅游业深度融合,构建“硬件制
造+内容服务”的良性产业生态。特色农业与深加工产业要坚持
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路径,集中资源聚力打造*特色水
果和*特色禽蛋、*特色竹笋等“一区一品”特色农业品牌,延
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其次,要大力推动产业集群
化发展。围绕“首位+主导”的产业布局,全面实施“链长+链
主”协同推进机制。由区级领导担任“链长”,牵头抓总、高
位推动;由行业龙头企业担任“链主”,发挥其在技术、市
场、标准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
融通发展。要加快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检验检测、配
套服务的全链条体系,着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专
业化产业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和高端项
目入驻。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建立健
全重点产业链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置机制,增强产业链的韧
性和抗风险能力。最终目标是,力争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将我
区的1至2个重点产业链、产业群成功纳入省、市级重点产业发
展图谱,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二)深化数智赋能,激活转型升级新引擎。数字化、智能
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也是制造业提质增效、换道超车
的关键所在。必须把“智改数转网联”作为强攻工业的“一号
工程”,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抓紧抓好。要聚焦扩面增
效,实现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思想认识要再深化,引导企业家
充分认识到,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和发
展的“必答题”;也不是额外的成本,而是赢得未来的投资。行
动上要再提速,以今年年底前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
覆盖为硬性目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要实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