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五五时期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
交流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区委组织部召开这次工作务虚会,共同谋划十
五五时期的工作思路,非常及时且意义重大。根据会议安排,下
面,我就分管的人才工作,结合前期的学习调研和对当前形势的
判断,就十五五时期如何构建融合型人才培养生态、加强人才队
伍建设等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和构想,供大家参考,也请
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回望“十四五”:在服务大局中夯实人才工作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 X 区转型升级、追赶超越的关键五年。
全区人才工作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为十五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过去几年的工作,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人才集聚效应初步
显现。聚焦主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持续加大引才力度。
例如,在现代服务业领域,近两年年均新引进大专以上学历毕业
生超过 1800 人,新增就业人数超过 2500 人。通过举办百余场专
场招聘会,累计提供岗位超 2.3 万个,达成就业意向近 6000 人。
这些数据表明,X 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正在稳步增强。二是人才培
养体系日趋完善。坚持引育并举,不断强化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技
能提升。去年,全区就有超过 5500 人获得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
证书,其中不乏高级工和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同时,一些长远
布局也在推进,比如区里制定的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中提出,到
2025 年,要力争柔性引进人才 70 人以上,获批省“科技副总”
35 人以上。三是人才服务保障持续优化。建立了领导干部直接
联系重点人才、配备人才服务专员等制度,着力解决人才在工作
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人才公寓、人才社区等硬件设施的建设,
也为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肯定成绩
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从外部看,区
域间的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引才成本不断攀升;从内部看,
高端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储备不足、人才结构与产业转型升
级需求的匹配度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此外,在干部队伍建设方
面,也存在总量偏少、结构不优等问题,这从侧面反映出人才工
作的系统性、前瞻性仍有待加强。这些问题,正是十五五时期人
才工作需要着力破解的重点和难点。
二、谋划“十五五”: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融合型人才培
养生态
站在“十五五”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才工作的思路和打法必
须与时俱进。如果说“十四五”时期是在“引、育、留、用”各
个环节上“串珠成链”,那么“十五五”时期的核心任务,就是
要推动人才工作从单一的“链式服务”向多维立体的“生态构建”
转型升级。这个“融合型人才培养生态”,其核心要义在于打破
壁垒、双向赋能、共生发展。它不再是政府单向度的政策供给,
而是要构建一个由“政府引导、产业驱动、教育支撑、市场主导、
人才主体”多方参与、互为支撑的有机系统。这与 X 省层面正
在研究的“十五五”时期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
革的思路是高度契合的。具体而言,这个生态系统包含三个层面
的深度融合:第一,产才融合。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
精准对接。人才培养的方向要紧随产业发展的脉搏,产业布局的
规划要前瞻性地考虑人才支撑的要素。第二,产教融合。推动教
育体系,特别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绑定,实
现“校园”与“园区”的无缝衔接,让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高度
一致,从源头上解决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第三,产城融合。
将人才发展融入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通过完善的城市功能、
优质的公共服务、活跃的创新文化,让城市因人才而兴,人才因
城市而聚,最终实现人才与城市相互成就、共同成长。构建这样
一个生态系统,是应对新一轮区域竞争、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
必然选择,也是 X 区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石。
三、展望新路径:实施三大升级行动,激活人才发展“一池
春水”
围绕构建“融合型人才培养生态”这一核心目标,初步构想
在十五五时期,重点实施三大升级行动。
(一)实施“产教城”融合协同行动,重塑人才供给新模式。
改变过去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两张皮”的状况,必须从供给侧
发力,打造一个需求导向、精准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推
动教育布局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建议由区委人才办牵头,
联合发改、工信、教育等部门,定期编制发布《X 区重点产业人
才需求白皮书》,为区内职业院校、合作高校调整专业设置、优
化课程体系提供精准指引。特别是要聚焦数字经济、智能制造、
现代服务业等新兴领域,支持校企共建一批特色产业学院、订单
班,力争在“十五五”期间,建成 3-5 个在全市有影响力的产
教融合示范基地。二是搭建“学研产”一体化转化平台。支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