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委书记研讨发言材料:坚决纠治文风作风顽疾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委书记研讨发言材 料:坚决纠治文风作风顽疾 根据上级关于围绕改进文风、转变作风开展专题研讨的部署 要求,我结合自身作为乡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的岗位职责和 思想工作实际,聚焦“抄袭雷同、敷衍应付、照抄照搬、当甩 手掌柜、把关失守”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 检视。下面,我从个人角度,谈三点认识、差距和要求,向组 织作一次思想汇报。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文风不正的极端危害性 文风是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是观察一名干部政 治能力、宗旨意识和责任担当的重要窗口。一段时间以来,一 些不良文风现象禁而未绝,甚至出现新的变种,其根源在于思 想上的“总开关”出了问题。 首先,文风不正的本质是政治上不清醒。公文是传递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指导基层实践、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载体。每一 份文件、每一篇材料都承载着政治属性和政治责任。无论是制 发公文抄袭网络,还是起草报告敷衍了事,其背后反映的都是 政治站位的缺失和责任感的淡漠。这种行为看似是“文笔”上 的小问题,实则是对上级决策部署的消极应付,是对人民群众 利益的漠视。正如一些案例所揭示的,一份照搬上级、复制比 例超过60%的文件,不仅无法有效指导我乡的实际工作,反而会 损害党委、政府的公信力,让群众感觉政策“悬在空中”,与 己无关。 其次,文风不正的危害是实践上的“空对空”。“上面千条 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直面矛盾和问题。如 果我们的文件、方案、报告都是通过“裁缝式写作”拼凑而 成,不接地气、不察实情,那么政策的落地必然会“水土不 服”。特别是作为政法委员,负责的领域涉及社会稳定、依法 治理等核心工作,起草的无论是风险评估报告、矛盾纠纷调解 方案,还是普法宣传材料,都要求精准、务实。若简单照搬其 他地区的经验,或套用几年前的旧模板,而不结合*乡当前的人 口结构、产业特点、社会治安状况进行“本地化”改造,就可 能导致风险预判失准、矛盾化解失效、群众法律需求得不到满 足,最终造成“决策与实践两张皮”的困局。 最后,文风不正的根源是作风上的“懒散浮”。“当甩手掌 柜”,随意将公文撰写任务以购买服务方式外包,或过度依赖 人工智能工具,看似是“高效”,实则是能力上的“躺平”和 责任上的“外包”。这种做法让干部失去了深入思考、分析问 题、谋划工作的基本能力,变成了“二传手”和“签字员”。 同时,“把关失守”现象,即审核流程流于形式,责任链条断 裂,更是这种“懒散浮”作风的集中爆发。一个环节的疏 忽,可能导致一份充满逻辑谬误、事实错误甚至导向偏差的文 件被印发,其造成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这警示我们,改进文 风必须先从转变思想作风入手,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二、对标自省,深入查摆自身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对照上级指出的五个方面问题,我坚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 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进行了严肃的自我剖析,发现自身 在思想深处、工作细节上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是在抵制“抄袭敷衍”上,思想警惕性不够高。在日常工 作中,我本人能够坚守底线,做到不抄袭、不剽窃。但在审核 把关分管领域干部提交的材料时,有时会不自觉地陷入“经验 主义”和“实用主义”。比如,在审核一些常规性的工作总 结、学习体会时,更多地关注格式是否规范、要点是否齐 全,而对于文字背后是否存在简单复制粘贴、套用模板的“痕 迹”辨别不够敏锐,挖掘不够深入。有时看到一些表述似曾相 识,也可能因为工作繁忙、时间紧迫,只作了简单修改,未能 一追到底、严肃指出,客观上对“裁缝式写作”的现象存在一 定的宽容度,未能起到“防火墙”和“过滤器”的应有作用。 二是在克服“照抄照搬”上,主动作为的创新劲头不足。作 为政法委员,我经常需要传达和落实上级关于平安建设、市域 社会治理、法治政府建设等方面的文件精神。在工作中,我深 刻认识到“上下一般粗”的危害。但在具体实践中,有时为了 追求落实的“速度”和“准确度”,会下意识地选择最“保 险”的方式,即较大篇幅地引用上级文件的原文原话,确 保“不走样”。虽然这保证了政策传达的准确性,但也牺牲了 与*乡实际情况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