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推进乡村治理的关键是高质量党建引领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推进乡村治理的关键是高质量党建引领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 的基石,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 2025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办好老 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 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 好乡村治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就是要通过增强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加强思想建设、深 化作风建设、严明纪律建设、完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高质 量党建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 我从三个方面展开讲解:第一,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意 义和价值;第二,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成就和经验;第三, 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治理需要进一步优化的路径。 一、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意义和价值 (一)乡村治理的内涵 乡村治理,是指在中国农村地区,通过制度设计、组织 协调、资源整合和多方参与,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效管理、优 化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系统性 工程。乡村治理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内容。下面,我 们从治理主体、治理内容、治理目标三个维度理解乡村治理 的内涵。 1.治理主体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治理主体逐渐从传统的 “单一政府主导”向“多元协同共治”转变。治理主体包含七类: 一是核心领导主体,基层党组织是领导核心;二是行政主体, 主要是指乡政府;三是自治主体,也就是村民自治组织; 四是参与主体,主要是村民;五是协同主体,包括乡贤、社 会组织;六是经济驱动主体,也就是市场企业;七是支持性 主体,包括高校、科研、司法、法律服务机构,以及媒体与 网络平台。 2.治理内容 一是经济发展,包括土地管理、集体资产运营、产业规 划、农民增收等,例如通过“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 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激活农村经济。二是公共服务,要 完善基础设施(如道路、水电、网络)、教育、医疗、养老 等民生保障,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三是生态保护,主要 是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如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生态修复,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四是文化传承,保护乡 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抵制不良风气。五是社会稳定,通 过矛盾调解机制,比如新时代“枫桥经验”、农村矛盾纠纷排 查化解、维护农村稳定安宁、法治宣传、平安乡村建设等, 维护社会和谐。 3.治理目标 一是基础目标,包括制度完善、矛盾化解、数字化赋能, 从而实现治理有效。二是经济目标,包括集体经济壮大、农 民增收、产业融合,从而实现产业兴旺。三是环境目标,包 括人居环境改善、生态保护修复、低碳转型,从而实现生态 宜居。四是民生目标,包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兜底、 数字红利共享,从而实现生活富裕。五是文化目标,包括 文化传承得以保护、移风易俗、教育振兴,从而实现乡风文 明。六是社会目标,包括关怀弱势群体、保障村民权益、让 村民有归属感,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七是长远目标,包括保 障子孙后代发展权、增强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从而实现可 持续发展。八是机制目标,包括构建多元共治格局,从而实 现治理现代化。 (二)党建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本质在于通过党的组织体系和政治 权威,将分散的乡村社会整合到国家现代化进程,确保社会 主义制度在基层落地生根,它不仅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 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抓手,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 度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领导者”“方向盘”“发动机”。 其一,最重要的治理主体。在乡村治理体系中,党组织 居于领导地位,发挥核心作用,它是推进乡村治理最重要、 最活跃的力量,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主体。 其二,政治方向的把控者。党组织将乡村振兴战略、惠 农政策(耕地保护、产业扶持等)转化为村级具体行动,确 保中央精神不走样、基层落实不跑偏。党组织还通过党员教 育、群众宣传,抵制封建迷信、攀比浪费等不良风气,筑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乡村阵地。 其三,治理体系构建者。党组织通过构建“村党支部—党 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网格,确保党的组织嵌入自然村、合 作社、乡贤理事会等治理末梢。党组织主导制定村规民约、 民主议事规则,规范权力运行和村民自治的边界。党组织统 筹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乡贤理事会等力量,形成“党建引 领+多元共治”的格局。 其四,资源整合协调者。一是对接政策资源。党组织争 取财政补贴、产业扶持等政策,推动基础设施升级。二是统 筹社会资源。党组织引入企业、高校等外部力量,发展集体 经济。三是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党员致富带头人来带动合作 社发展,比如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培育特色 产业。四是仲裁利益矛盾。在土地流转、集体分红等敏感问 题上,党组织以公平公正立场调解冲突,比如老党员牵头成 立“调解委员会”。 (三)党建在乡村治理中的意义和价值 1.破解国家战略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 乡村社会的复杂性,比如文化差异、利益分化等,使得 国家政策在基层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在党建引领乡村治 理中,基层党组织通过因地制宜的政策解释和本土化实践, 比如土地流转、产业扶贫等,将宏观政策转化为村民可理解、 可操作的行动方案。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分散,党 组织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联村党委”等模式,集中力量 办大事。企业、村民、社会组织利益诉求不同,党组织作为 “中立协调者”,可以化解冲突。 2.巩固党的执政根基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是将党的执政合法性建立在乡村社 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认同感之上。正是因为党建引领乡村 治理,使党组织成为乡村治理不可替代的核心力量,党的政 策与农民福祉高度统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乡村文化深度 融合,党员与群众形成血肉联系。这一模式不仅确保了党对 乡村社会的领导权,更通过治理效能转化为群众对党的衷心 拥护,从而在根本上巩固了党的执政根基,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实保障。 3.化解乡村治理主体“散沙化”困局 通过党建引领,能有效规避多元治理主体在治理理念上 “各唱各的调”,从而形成统一行动框架。党建引领通过政策 宣传、主题教育等方式强化共同价值观,消解利益分歧,减 少个体化倾向。党组织具有跨部门协调的权威性,能够突破 条块分割的行政壁垒,统筹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通过将 党建要求纳入基层治理制度,比如村规民约、社区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