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全市改革办主任暨市委改革专项小组联络员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 2025 年全市改革办主任暨市委改革专项小 组联络员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市改革办主任暨市委改革专项小组联 络员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 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传达贯彻上级系列改革 会议精神,总结前段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全 市的改革攻坚任务。刚才,我们听取了部分县市区和市委改革专 项小组的工作汇报,通报了前一阶段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督 察情况,总的来看,有成绩、有亮点,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短板和 弱项。当前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发展的任务 异常艰巨,遇到的瓶颈和制约前所未有。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 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全市上下必须清醒认识到,抓改 革就是抓发展,谋改革就是谋未来。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进一 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动员全市的改革力量,以更大的决心、 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将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为高质 量跨越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意 图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党的十八大以 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围绕全面 深化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改革的重大意义、 目标方向、原则方法,为我们推进新时代改革事业提供了根本遵 循。 第一,必须深刻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 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回望过去,XX 市的发展成 就得益于改革;展望未来,XX 市要突破重围、开创新局,同样 必须依靠改革。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新旧动 能转换的压力、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 题,也都是躲不开、绕不过的“硬骨头”。解决这些问题,靠修 修补补、小打小闹不行,靠亦步亦趋、按部就班也不行,唯一的 出路就是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 以思想的“破冰”引领行动的“突围”。 第二,必须深刻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改革为了谁?改革的成果由谁共享?答案是 明确的,就是全体人民。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的落脚点,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 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教育医疗、养老社保,到生态环境、 社会治理,人民群众期盼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许多都与体 制机制障碍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推动的每一项改革,都必须 站稳人民立场,聚焦民生关切,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 群众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推出更多暖民心、惠民生的改革 举措,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使改革获得最广 泛的社会基础和最深厚的群众力量。 第三,必须深刻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 系统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 统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 体性、协同性。进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不再是单兵突进,而是集 团冲锋;不再是局部探索,而是系统集成。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 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不能“头痛医 头、脚痛医脚”,也不能“只栽花、不栽刺”。必须坚持“一盘棋” 思想,处理好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的关系,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 层探索的关系,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使各项改革 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 效上相得益彰,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 二、正视问题差距,精准把握当前改革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 战 今年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 年度改革要点,攻坚克难,扎实工作,推动了一批重点领域改革 取得新进展。从刚才的督察情况通报看,年度部署的 217 项改革 任务,绝大部分已按时序进度推进,市委深改委成员领衔的 17 项重大改革项目和重点改革突破攻坚战的 16 项改革任务也取得 了阶段性成效。这些成绩值得肯定。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 是改革的起点。这次督察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集 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改革存在“浅表化”倾向,攻坚克难的锐气不足。 一些领域的改革满足于发了文件、开了会议、挂了牌子,但在触 及核心利益、重塑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上,瞻前顾后、畏首畏 尾。比如,有的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只是简单地做了人员调整 和机构合并,但在授权赋能、薪酬激励、市场化运营等方面没有 实质性突破,导致“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只 改形、不改制”的改革,看似热闹,实则效果有限,离提质增效 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二是改革推进存在“不平衡”现象,系统集成的合力不强。 从督察情况看,各县市区、各部门之间的改革进度和成效参差不 齐。有的单位敢闯敢试,推出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改 革品牌;但也有的单位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工作长期打不开局 面。在改革任务的协同上,也存在“中梗阻”和“肠梗阻”现象。 一些跨部门、跨领域的改革事项,由于缺乏有效的协同联动机制, 导致部门之间推诿扯皮、政策衔接不畅,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迟迟难以打通。 三是改革创新存在“模式化”思维,首创精神和探索意识不 浓。有的同志习惯于当“二传手”,对上级文件照搬照抄,满足 于完成“规定动作”,但在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谋划推出具有 首创性和前瞻性的“自选动作”上,积极性不高、作为不大。面 对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习惯于用老办法、走老路子,缺乏破 解难题的新思路、新招数。一年下来,虽然任务清单上的事项都 打了勾,但真正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标志性改革成果不多。 四是经验总结存在“碎片化”问题,典型引路的效应不足。 XX 市并不缺少基层的生动实践和创新探索,但我们往往疏于对 这些实践的系统梳理和理论提炼。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只是 “墙内开花墙内香”,没有及时总结提升为制度性成果,更没有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XX 经验”向外推广。向上对接汇报不 够,导致我们的改革亮点没有进入上级视野;横向宣传交流不多, 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