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医院2025年前三季度运行分析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医院 2025 年前三季度运行分析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 2025 年前三季度运行分析会,主要 任务是全面总结前九个月的工作,深入剖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 战,精准部署第四季度的冲刺任务,动员全院上下进一步认清问 题、找准方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为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 任务、实现“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而奋力拼搏。 刚才,财务部、医务部、门诊办公室的负责同志分别从经济 运行、医疗服务、门诊效能等维度,用详实的数据为我们做了全 面复盘和深度解析。从数据上看,今年前三季度,在全院干部职 工的共同努力下,医院各项事业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 M 势, 特别是在不久前公布的全省 141 家三级综合医院绩效监测分析 中,我院取得了全省排名前十、XX 地区市级医院排名前三的优 异成绩。这是对我们过去一段时间辛勤付出的肯定,也证明了我 们医院具备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 但是成绩面前我们更应保持清醒。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份成 绩单的背后,是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和愈发凸显的内部发展瓶颈。 当前,我们距离年初制定的多项关键业绩指标仍有不小的差距。 特别是以 DRG/DIP 为核心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正深刻重塑医疗 行业生态,医保基金运行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这给我们传统的 收入模式和费用结构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同时,作为衡量医院 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我院的四级手术数量增长乏力,这块 “短板”严重制约了我们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步伐。2025 年是“十 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第四季度不仅是决定全年成败的冲刺期, 更是检验我们五年发展成果的决战期。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 们已经没有退路,唯有直面问题,精准施策,杀出一条属于我们 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深化内涵建设,以技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公立医院的生命线,其核心在于医疗技术的 “含金量”和服务能力的“硬实力”。面对差距,我们不能仅在 存量上做文章,更要在增量上求突破,必须将技术创新作为驱动 医院发展的核心引擎,在“高、精、尖”上持续发力,不断提升 医院的内涵品质。 一是聚焦高精尖技术,全力攻坚四级手术短板。四级手术是 衡量一家医院技术水平和解决急危重症能力的最直观体现。根据 年初制定的目标,我们 2025 年全年四级手术量要达到 2,500 例。 但截至 9 月底,我们仅完成了约 1,500 例,距离年度目标还差 整整 1,000 例。这意味着,第四季度我们必须完成此前三个季 度的三分之二的工作量,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军令状”。我们 必须深刻反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我们的技术能力储备不足, 还是学科带头人缺乏挑战高难度手术的勇气?是相关科室协作不 畅,还是我们的激励机制没有跟上?医务部要牵头,联合相关临 床科室,立即成立四级手术攻坚小组,对标国内先进医院,逐一 梳理能够开展但开展量不足的术式清单,分析原因,挂图作战。 要拿出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对手术团队在绩效、职称、资源 配置上给予倾斜,旗帜鲜明地鼓励开展高难度、高风险手术。 要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国内顶尖医疗中心的联系, 通过柔性引才、技术指导等方式,快速补齐技术短板,营造“敢 于啃硬骨头、勇于攀登技术高峰”的浓厚氛围,确保第四季度四 级手术量实现突破性增长。 二是优化诊疗结构,着力提升 CMI 值和微创占比。CMI 值 是评价收治疾病疑难危重程度的“金标准”,直接关系到医院在 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的排名和在 DRG/DIP 支付体系中的收 益 。目前,我院的 CMI 值虽然稳中有升,达到了 1.35,但与省 内标杆医院 1.5 的目标值相比仍有差距 。这说明我们收治的病 种结构和技术难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全院临床科室主任必须 转变观念,不能再满足于“吃饱”,更要追求“吃好”,要主动收 治复杂、危重病患,这不仅是提升 CMI 值的需要,更是我们作 为区域医疗中心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医务部门要加强对 CMI 值的监测、分析和预警,指导临床科室优化病种结构,规范诊疗 行为,提升对疑难重症的诊治能力 。同时,微创手术占比是体 现医疗服务质量和现代化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我院的微 创手术占比约为 21% ,与建设现代化医院的要求不相匹配。微 创技术不仅能给患者带来创伤小、恢复快的良好就医体验,也是 医院打造技术品牌、吸引患者的“利器” 。各外科系统科室要 将发展微创技术作为“一把手”工程,加大对腔镜、介入等微创 设备和人才的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力争在第四季度将微创手术 占比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是强化多学科协作,打造高水平诊疗中心。现代医学的发 展趋势表明,对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器官移植等复杂疾病的 诊疗,已经不是任何一个单一学科能够独立完成的,多学科协作 (MDT)是必然选择。目前,我院虽然也建立了部分 MDT 团队, 但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存在“形联神不联”的现象,没有真正发 挥出“1+1>2”的集团优势。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患者为中 心,彻底打破学科壁垒,真正做实做强 MDT。要以病种为链条, 整合内科、外科、影像、病理、放疗等相关学科资源,建立常态 化、规范化的 MDT 诊疗模式。院级层面要从制度设计上保障 MDT 的顺畅运行,在时间、空间、人员、绩效分配上给予充分 支持。通过 MDT,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最优化的“一站式”诊 疗方案,避免重复检查和过度治疗,这既是医疗质量的保证,也 是在 DIP 支付背景下控制成本、提升效益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力 争在年底前,将肿瘤、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几个重点病种的 MDT 打造成省内有影响力的诊疗品牌,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我院的综 合诊疗实力。 二、推进精细化管理,以运营增效应对外部挑战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开源”,那么精细化管理就是“节流”。 在当前医保政策全面收紧、医院运营成本持续攀升的“双重挤压” 下,过去粗放式、规模扩张型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我们必 须向管理要效益、向效率要空间,把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贯穿到医 院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从“汗水型”增长向“智慧型”增长 的转变。 一是主动适应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向管理要效益。DIP 支付 方式改革的全面推行,标志着医保与医院的博弈关系进入了新阶 段。过去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