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高质量发展暨第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工
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暨第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工
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
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最新决策部署精神,全面审视今年
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当前
面临的形势与机遇挑战,并对抓好第三季度冲刺及下一阶段重点
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刚才,会议传达了近期上级重要会议
的核心要义,市发改委、统计局、工信局、商务局等部门分别汇
报了全市经济运行、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及招商引资等情况,分
析比较透彻,建议也切实可行。下面,综合大家的发言和我个人
的思考,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客观盘点成绩,保持清醒头脑,科学研判当前发展态势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
全市上下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
策部署,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攻坚克难、拼搏实
干,全市经济在承压前行中展现出较强韧性,主要指标运行在合
理区间,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持续夯实。
我们欣慰地看到,在多重挑战叠加的背景下,全市主要经济
指标延续了恢复性增长态势。虽然面临外部需求波动等不确定因
素,但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核心
指标增速保持在全省前列或符合预期。特别是制造业“压舱石”
作用更加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速快于面上工
业,服务业持续回暖,消费市场稳步复苏。这些成绩的取得,是
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为我们冲刺全年
目标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推动高质量发
展的底气和信心。
二是发展动能加速集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我们始终将
项目建设和创新驱动作为引领发展的“双引擎”。一批具有全局
性、牵引性的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如高端装备制造基
地一期投产、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园主体完工等,有力推动了传
统优势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同时,前瞻性布局未来产
业取得积极进展,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启动建设、生物医药研发中
试平台加快落地,为未来发展开辟了新赛道。招商引资方面,我
们聚焦产业链精准发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成功引进了一批行
业龙头和专精特新企业,如某知名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部件项目、
某头部数字经济平台区域总部等,为我市产业能级提升注入了强
劲动力。
三是区域特色日益彰显,协同格局逐步形成。 我们立足市
情,着力优化市域发展布局,“核心引领、多点支撑、全域协同”
的发展态势加速形成。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科创金
融等高端要素加速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增强。枢纽经济区依托国
际空港、高铁枢纽、内河港口的叠加优势,现代物流、临空经济、
开放型产业蓬勃发展,门户功能显著提升。生态涵养区坚持绿色
发展,特色农业、康养旅游、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有效拓展,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进一步畅通。这种差异
定位、协同互补的发展格局,正在重塑我市的经济地理和竞争优
势。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以更加清醒的头脑正视当前存
在的突出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
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市高质量发展仍面
临不小压力。
一是稳增长的基础尚需加固。 部分领域指标增速出现波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等指标恢复基础不够牢固,部分企业
经营压力依然较大,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内生动力有待增强。新
旧动能转换处于关键期,新增长点的支撑作用尚未完全对冲传统
动能放缓的影响。
二是有效投资后劲亟待增强。 虽然重大项目支撑有力,但
新入库的百亿级特大项目、标志性引领性项目数量偏少,民间投
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部分项目受要素保障、前期工作深度等
因素制约,进度不及预期,投资结构优化任务艰巨。
三是市场主体活力有待提升。 市场主体总量持续增长,但
中小微企业面临成本上升、融资难等问题依然突出,部分企业创
新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培育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的
本土领军企业任重道远。
四是风险防范化解不容松懈。 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部
分领域债务风险需高度关注。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领域风险隐
患依然存在,须臾不可放松。
五是能力作风仍需锤炼。 少数干部对新发展理念理解不深
不透,抓经济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破解难题的担当精神、服务市
场主体的效能有待提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需持续纠治。
对于这些问题,全市上下必须高度重视,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和
精准有效的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二、锚定战略目标,聚焦主攻方向,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
篇章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
务,也是我市在新征程上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的根本
出路。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
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高地、国家综合交
通枢纽、生态宜居典范城市”(即“三区一枢纽”)的战略定位,
以构建“先进制造业集群、枢纽经济高地、绿色生态样板”三大
支柱为战略抓手,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市域实践新局面。
第一,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基石,全力打造“产业高
地”。 制造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没有坚实的产业根基,高
质量发展就是空中楼阁。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
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一要强化集群引领。 聚焦高端装备、
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优势主导产业,
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支持龙头企业整合资
源、强链补链,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产业集群。二要突出创新驱动。 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
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大力引育创新人才,支持企业加大
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三要深化
数实融合。 全面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建设一批智能工
厂、数字化车间。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
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第二,以“枢纽经济高地”为引擎,加速构建“开放枢纽”。
我市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是宝贵的战略资源。必须放大优势,做
好“枢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