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市纪委监委深化营商环
境监督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全市深化营商环境监督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主要任务是
深入分析当前营商环境建设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全面部署下一阶段的专项监督工
作。这既是一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动员会,更是一次明确任务、压实责任的
誓师会。优化营商环境,事关**发展的全局与长远,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
招,也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启动此次专项行动,正当其时,意义重
大。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深化营商环境监督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一个地区的发
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里
走,资金就往哪里流,项目就在哪里建。近年来,全市上下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付
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市场活力与社会创造力得到持续释放。但必须清
醒地看到,对标国内先进地区,对表企业和群众的热切期盼,我市营商环境领域仍
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现象依然存在;“新官
不理旧账”、政策承诺不兑现等失信行为时有发生;选择性执法、随意性检查、逐利
性罚款等问题,严重干扰企业正常经营;部分公职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担当精神不
足,存在“慵懒散、等靠要”的作风顽疾;更有甚者,将公权力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
具,在项目审批、资金拨付、工程承揽等环节吃拿卡要、索贿受贿,与不法商人勾
结,形成利益共同体,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污染了政治生态。
这些问题的存在,根源在于少数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的政绩观错位、权力观扭
曲、法纪观淡薄。其背后隐藏的,是作风问题、腐败问题和责任问题交织的“风腐
责”顽疾。这些行为,损害的不仅是单个企业的合法权益,更是整个**市的声誉和形
象;侵蚀的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健康肌体,更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可以说,营商环
境领域的问题,本质上是政治问题。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也是
对各级领导干部治理能力和作风建设的重大考验。
当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发展态势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如果
不能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实现大的突破,就可能在未来的发展中错失良机、落于人
后。因此,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站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
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到,抓好营商环境监督,就是具体的政治监督,就是护航
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向一切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亮
剑,以监督的“硬举措”提升营商环境的“软实力”,为**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营商环境的
明显好转、根本好转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保障。
二、聚焦核心目标,以精准有力的监督举措推动专项行动落地见效
本次专项行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策。要牢固树立“一年攻坚突破、三
年显著见效、五年全面优化”的长期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
一,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监督工作走深走实。
一是要明确监督治理的靶心。监督不能“大水漫灌”,必须“精准滴灌”。要紧紧围
绕影响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信心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重点聚焦信用、司法、
执法、审批、监管等关键领域。在信用环境方面,要重点监督政府部门、国有企业
拖欠民营企业账款、不兑现合法合规政策承诺等失信行为,推动“政府有诺必践,企
业有诺必果”。在司法环境方面,要坚决纠治以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超范围查封
扣押冻结涉案财物等问题,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在执法环境方面,要着力
整治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畸轻畸重、以罚代管等乱象,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
在审批环境方面,要持续推动“一网通办”“办事不找关系”等改革措施落地,监督是
否存在明放暗不放、体外循环、变相审批等问题。在监管环境方面,要督促行业主
管部门落实公平监管责任,防止出现监管缺位或监管过度,营造公平统一的市场环
境。
二是要贯通监督执纪的全链条。监督的生命力在于形成闭环。要构建“线索受
理—核查处置—督办反馈—通报曝光—以案促改”的全链条工作闭环。要畅通企业群
众诉求反映渠道,推广运用“一码监督”等智慧监督平台让问题无处遁形。对收到的每
一条问题线索,都要建立台账、专人负责、限时办结,做到“有件必办、有案必查”。
在核查处置中,要坚持实事求是,既要严肃查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的违纪违法行
为,也要为受到不实举报、敢于担当作为的干部澄清正名,保护其干事创业的积极
性。对于查证属实的问题,要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精准定性量纪执法。要
强化督办反馈,将问题解决情况及时告知企业,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是要坚持标本兼治的系统思维。查处个案不是最终目的,推动系统治理、源
头治理才是根本。要把查办案件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每
查处一起典型案件,都要深入剖析案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查找管理体制、运行机
制和制度规定上的漏洞。要善于从个案中发现共性问题,从一个部门的问题中发现
一个行业、一个领域的系统性风险。通过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