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的权威著作,其中第八专题单设 “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收入了《把中国文明历 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深刻把握中华 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加快建 设文化强国》等重要文章,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 化思想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文化强国,事关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 竞争力。我们要锚定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 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 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 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这 一论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定了文化坐标,彰显了党对文化传 承与创新的历史担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 盛为支撑的,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 化。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 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持党的领导举旗定向,筑牢新时代文化发展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 主义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文化发展进步,带领人民走 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最本质的特征, 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通过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 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文化繁荣提供方向引领与价值根基。党的 文化理论创新始终以“两个结合”为方法论,把中华文明精神特 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结合,确保文化发展既遵循历史 规律又契合时代需求。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引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的历史使命。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文化殖民与封建文化桎梏 的双重危机,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开创了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觉醒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 东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纲领,将文化救亡与政治革 命深度融合。改革开放时期,党通过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筑牢意识形态防线,使文化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始终在社会主义方 向行稳致远。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党对意识形 态工作的领导权”这一根本原则,将文化领导权上升到治国理政 的战略高度。从“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的论断,到“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党的领导始终以解决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核心问题为导向,在百年变局中为文 化发展锚定航向。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理论根基, 坚持推动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本质上是党的文化理想与中国 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条道路既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归,更非对 西方的盲目追随,而是立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通过“两个结合” 实现文明形态的创新突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 激活传统理念的当代价值,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与革命文化结合则孕育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新时代精神, 赋予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特质。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坚持党 的领导,才能确保文化发展不迷失于价值虚无的迷雾;只有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方能在文明碰撞中守住根脉、开 创新局,最终实现精神自立与文化强国的有机统一。 传承中华文明薪火永续,激扬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活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五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 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 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 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 着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语境下,如何让积淀五千年的中华 文明焕发新生,既是关乎文化根脉存续的时代课题,更是建设文 化强国的战略工程。《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的意见》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是推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两者既是方法 论,也是实践论,既解决如何传承的技术路径,更回答为谁传承 的价值命题。 创造性转化,即依据时代特征对具有借鉴价值的传统文化内 容和表现形式进行革新,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与现代表达,使之 与现代社会相融,满足民众新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 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工作,让收藏在博 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都活起来。”故宫博物院启动的数字故宫工程,运用区块链技术 对 186 万件文物进行数字建档,让文物通过 3D 技术走出展柜, 不仅实现了文物保护的技术跨越,更通过云端展览让文物承载的 礼乐精神、工匠智慧获得跨时空传播。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形式 移植,而是立足当代价值坐标,对“天人合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