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脉络中把握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历史感”
历史感是一种基于历史认知形成的深刻意识与文化自
觉,是历史观念、历史思维、历史担当、历史使命的有机统
一。它不仅包含了对过去的理解,更是把过去、现在和未来
视为具有内在规律的整体,成为联结三者的重要纽带。党员
干部要具备历史感,从历史经验中总结规律,自觉将党的事
业置于历史长河中谋划推进,主动遵循和运用历史规律创造
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有历史感,
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入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有
助于党员干部提升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从历史脉络中
把握前进方向。
2015 年 11 月 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读懂中国”
国际会议期间强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
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中
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
在 5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历史不仅蕴藏我
们“从哪里来”的密码,也标定我们“走向何方”的路标。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需要将当下置于中
华文明延续的宏大坐标系中,校准我们的历史方位,形成丰
厚的历史感。只有经常回看走过的路,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五
千多年的文明史和近代以来奋斗的历程,才能从文明的连续
性中理解中国道路的必然性,从历史的规律性中把握制度选
择的科学性,锚定未来的发展方向。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历
史传承,赋予文化自信历史的厚重感,构成了中国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深厚的历史底蕴。传统文化精髓通过马
克思主义的激活,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实践智慧,这种转化是
文明内核的再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相互成就。当前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需要从历史
长周期中提炼应变智慧,将文化自信转化为破解“卡脖子”
难题的原创力,使文明传承成为民族复兴的助推器。
2016 年 11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
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
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
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
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
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
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当代文
艺工作者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精神的历史使命。
学习历史、具备历史感是创作事业的基石,也是形成文化自
信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文艺创作用
之不竭的文化宝库,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五千多
年的文明史,从中汲取创作资源与思想养分,获得源源不断
的灵感,更好地洞察世界、把握时代、塑造灵魂。扎根历史
土壤,以历史感为笔,以文化自信为墨,创作出更多表现中
华文化精髓、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的精品力作,向全世界
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彰显文化自信。
2018 年 6 月 1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考察时强调,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