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把握“两个结合”学理化阐释的关键点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把握“两个结合”学理化阐释的关键点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其深 邃内涵和深远意义需要从学理上深入阐释。学理化阐释“两 个结合”,关键是要搞清楚“究竟什么是结合”这一基础性、 核心性问题,澄明“结合”这一核心概念。不论是全面研究 “两个结合”,还是重点关注“第二个结合”,都必须首先搞 清楚究竟什么是“结合”,把“结合”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 概念或哲学范畴确立起来,并加以学理界定和澄明。“结合” 既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适用性,又有相对明确的理论界定 和思想边界。当我们避免了对“结合”的笼统理解之后,就 有了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基础和方向。 1 “结合”作为哲学概念在唯物辩证法中有着特定含义和 重要地位。“结合”是世界上经常发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 象,对这种现象需要作出普遍化的概念表达,因而“结合” 应该成为一个重要概念。这个概念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哲 学意蕴,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哲学范畴。由于它反映的是 特定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要从唯物辩证法的视野去观 察和把握结合现象,并界定“结合”概念。由此来看,所谓 “结合”,是指不同事物之间基于现实需要和内在契合性而 发生的彼此连结和统合状态,以及融合为一个新事物的发展 趋势。马克思说过,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 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可见,在唯物辩证 法中,结合不仅是普遍联系观的范畴,体现着特定事物间的 深度关联,而且是一个矛盾论范畴,体现着矛盾双方的转化 和融合,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体现。人的活动过程中的结 合现象,指人们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密切联系起来。因 此,讨论结合问题要更多站在主体视角,从人们的社会活动 来考察。 “结合”概念在党的创新理论中有其特定语境和特殊意 义。在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结 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并最终形成了“两个结合”的 理论。在这一理论框架中,“结合”不是泛指人类社会中一 些可能的结合,而是特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 情的结合,由于中国国情包括社会现实国情和历史文化国情, 因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又具体化为两 个命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即“第一个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与中国国情总体的结合体现的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那 么“第一个结合”具体体现的是普遍性理论与特殊性实践的 关系,“第二个结合”具体体现的是普遍性理论与特殊性历 史文化的关系。在此,“第二个结合”的特殊性是尤需特别 关注的。因为无论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还是理论与实 践的关系,都是我们相对熟悉和历来关注的问题,是有丰富 成功经验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问题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与本土资源的关系,即 “魂”与“根”的关系。把握二者的关系,特别是二者的结 合,不能套用以往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范式,而要重新着 力探索。 我们不仅要把握“结合”的理论本质,还要揭示其内在 机理。弄清“结合”本身,不仅要从理论上界定其概念内涵 和外延,把握其本质,而且要进一步揭示“结合”的内部机 制和机理。也就是说,要弄清“结合”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是怎样进行和怎样实现的,这不仅对于说清楚“结合”概念 十分必要,而且对于解决当前研究的堵点和卡点是尤为重要 的。当前对“结合”本身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结合”的 有机性的确认上,说明它不是机械拼凑,而是有机结合。但 对于“有机结合”本身究竟是怎样的仍然需要研究。如果不 能弄清其内部机理,就无法从理论上把“结合”说清楚,也 无法在实践中实际操作。 要想弄清“结合”的内在机理,就需要提出和阐明“结 合方式”这一概念。提出这个新概念,旨在揭示“结合”的 呈现方式和实现方式。对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集体性活动 来说,都存在一个“方式”问题,即以何种形式开展的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某种活动就是某种活动方式,对 活动方式的把握也就是对活动本身的把握。我们知道,“生 产方式”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它从一个相对具体的概念 逐步演变为更有概括性的总体范畴,成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有机统一的理论表达。只有把握了“生产方式”,才能深刻 把握“生产”本身。同样,只有把握了“生活方式”才能深 刻把握“生活”本身,只有把握了“思维方式”才能深刻把 握“思维”本身,等等。因而,只有把握了“结合方式”, 才能深刻把握“结合”本身。结合方式体现了事物结合的不 同类型,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分类标准和规则。结合方式也 体现了实现结合的路径和方法选择,弄清了结合方式也就明 晰了实现结合的路径和方法。 “结合”具有多样性,“结合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结合”是一种十分广泛的现象,“结合”概念也相当宽泛, 其中包含多种方式和类型。如果我们着眼于方向性把握,就 可以把结合方式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外在的结合、机械 的拼合,二是内在的结合、有机的结合。也许机械的拼凑、 外在的结合在一定条件下,特别是在初期探索阶段是难以完 全避免的,但只有达成内在的有机结合时,才能真正体现 “结合”的本质和典型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 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 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