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历史耐心”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历史耐心”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 “历史耐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 用大历史观提出的一个标识性概念,折射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深刻理解 “历史耐心”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能为破解中国式现代化进 程中的深层次难题提供重要的学理支撑和方法论基础。 1.重大发展战略是保持“历史耐心”的基本实践场域 2013 年 12 月 1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上指出:“在人口城镇化问题上,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此 后,他在多个场合提及并阐释了这一概念,体现于关于农村改革、 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中国式现代化等相关论述之中。可以 看出,重大发展战略是保持“历史耐心”的基本实践场域。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关系全局、 事关长远的问题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实施或接续推进乡村 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对我 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般情况下,简单问题可在较短时间 内快速解决,耐心的真正价值往往在应对复杂问题的场域中得以 充分彰显。重大发展战略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其是“过程的集 合体”,从提出到实现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从时间维度看,过 程的持续有长有短,短则几十年、上百年,长则几百年、上千年, 间隔也或大或小;从空间维度看,有的局限于特定的区域或领域, 有的涉及广袤的地域,影响的人口规模也不等。无论是作为新时 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总抓手的乡村振兴战略,还是涉及沿江 11 省市、覆盖全国近半人口的长江经济带建设,抑或惠及 14 亿 多人口全面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都不是可一蹴而就的发展目标, 需要一点一滴地持续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地渐次推进。 2.“历史耐心”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耐心”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鲜 活的科学内涵、深刻厚重的精髓要义,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和坚 实的学理基础。 一是坚持遵循历史运动规律和发挥历史主动性的辩证统一。 唯物史观之所以能在人类思想史上实现革命性变革、创造性突破, 根本原因在于其深刻揭示了藏匿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背后的 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从这个意义上看,遵循历史运动规律是保 持历史耐心的依据所在、自信所在、要旨所在。同时,保持历史 耐心并非意味着人在历史规律面前消极等待、无所作为。人是历 史运动的主体,历史规律既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也是在 人的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任何历史规律的生成和实现,都离不开 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是历史规律和自然规 律的根本区别。诚如恩格斯所言,“在自然界中(如果我们把人 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 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 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遵循历史运动规律和发 挥历史主动性是同一个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这是保持历史耐心 的精髓要义之所在。既不能以前者否定后者,也不能以后者否定 前者,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 的历史担当。譬如,随着生产方式的改进和科技的发展,规模化 经营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向,这是历史运动发展的内在 逻辑。然而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改变分散的、粗放的农业经营 方式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需要时间和条件,不可操之过急。 这充分体现了遵循历史运动规律和发挥历史主动性的辩证统一。 二是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保持历史耐心,体现了量 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先决性前提和现实 基础。没有一定的量的积累,质变不可能发生。这对重大战略的 推进具有重要方法论启示:重大战略目标的整体质变的最终生成, 需要通过扎实的大量工作的量的积累,在阶段性、局部性质变的 基础上才能实现。无论是新型城镇化战略,还是乡村振兴战略, 抑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都必须既要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 战略定力,又要发扬“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历史担当精神,在推 动量变的持续积累中孕育质变的发生条件。一张好的蓝图,只要 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要一茬接着一 茬干。另一方面,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发新 的量变。质变是事物由旧质转向新质的“关节”和“枢纽”,既 是前一阶段旧质的量变的结束,又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新质在更 高层面的新的量变的可能性空间和崭新界面。乡村振兴、区域协 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的开启及其完成,既 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又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 义这个远大目标前进的必要环节。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