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0.12.28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徐诺金: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货币政策应对之策及相关分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第 1页 共 6页  金融时报/2020年/12月/28日/第 009版 理论周刊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货币政策应对之策及相关分析 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 徐诺金 针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所面对的新情况,下一步应围绕和服务于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 针对货币政策传导中的突出问题,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货币政策持续应对经济增长和经济 波动这两大宏观经济问题挑战的能力;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取向,以政策确定性引导预期、应对发 展的不确定性,短期内推动经济增长尽快向潜在水平恢复,长期将经济增长保持在潜在产出水平 附近;强化面向“十四五”和二〇三五年远景发展目标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进一步疏通货币政 策传导渠道,加快形成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相适应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更加 注重政策协同配合,以政策协同进一步激发货币政策效能,更好地服务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为应对这一冲击,各国央行紧急行动, 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包括无限量化宽松、负利率在内的超常规货币政策。在这些央行中,我国央行 行动迅速,政策精准,坚持短期逆周期调节与长期跨周期引导,既精准施策平抑短期波动,又果 断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货币环境;坚持推进改革创新,推出多 项直达工具,以改革创新的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坚持战略性全局思维,在保障总量适度中, 保持后续应对冲击的政策空间充裕,谋求长短与内外多重均衡。总体来看,我国央行应对疫情冲 击的货币政策效果非常明显,得到社会各界普遍好评,有力助推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使我国 经济率先步入复苏。更重要的是,相比各国央行,我国货币政策仍处于正常操作空间,政策工具 多,回旋余地大,应对能力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货币政策调控之路。当前,我国货币 政策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仍错综复杂,经济社会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运用新的发展理念构 建新的发展格局是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保持稳健货币政策 大取向,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强化政策协同,可能是下一步货币政策的具体要求。 我国货币政策应对疫情冲击的成功之处 (一)针对疫情发展不同阶段特点精准施策。货币政策属于总量需求管理政策。相较于财政 政策,货币政策时滞长,且衰退时期扩张效果不明显。针对这一问题,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人民 银行并未过度动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而是根据疫情防控阶段性要求和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采 取结构化政策精准引导,先后围绕抗疫保供、复工复产、实体经济发展等推出了 3000 亿元疫情 防控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复工复产再贷款再贴现、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在疫情 防控初期,经济社会生活全面停摆,政策重点放在金融支持抗疫保供上,政策要求是精准、高效。 首个精准直达政策工具——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剑指抗疫关键环节和核心领域,实行名单制管 理,强化跟踪监督,要求金融机构快速授信、快速放贷。12 月 21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 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明确提 出,明年一季度要继续落实好原定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在此基础上适当延长 政策期限,做到按市场化原则应延尽延,由银行和企业自主协商确定;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 支持计划实施期限由今年底适当延长。 (二)围绕实体经济痛点精准引导。与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采用全面量化宽松应对疫情冲击 的做法不同,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恢复发展过程中,人民银行始终注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性痛点、难点,分类施策、精准引导。针对疫情暴发之际的市场恐慌,强化预期引导,综合使用 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供充足流动性,在金融市场春节开市后提供了 1.7 万亿元的短期流动性,有 效稳定了市场预期,维护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平稳运行。针对抗疫保供阶段的资金需求和   第 2页 共 6页  融资难题,强化窗口指导,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及时出台专项政策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 疫情防控工作的金融支持。在疫情冲击最为严重的 1至 4月,全国人民币贷款新增 8.8万亿元, 同比多增近 2 万亿元;4 月末,广义货币 M2 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 11.1%和 12%,均较上 年末有较大提高。针对疫情影响较深的中小微企业这一痛点,与财税、监管政策协同发力,引导 金融机构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对有还款困难的企业贷款予以展期或续贷,适当下调贷款利 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降低担保和再担保费用。前 3季度普惠小微企业融资新增 3万 亿元,同比多增 1.2万亿元;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去年全年下降 0.82个百分点。围 绕经济社会恢复发展的重点环节,综合使用窗口指导、信贷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等,引导加大对 制造业、基础设施领域的资金支持,前 3 季度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 6362 亿元,基础设施 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 8408亿元。 (三)创新结构性直达工具,疏通传导渠道。结构性工具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创新。在使 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结构调整方面,我国很早就开始了相关探索和实践。从中央银行对农 村信用社再贷款的早期实践,到支农、支小、抵押补充贷款、扶贫再贷款等定向再贷款支持特定 领域发展,以及近年来普遍使用的定向降准增加“三农”、小微融资支持等,我国结构性货币政 策工具在推动提升小微、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方面取得积极成效。2019 年我国普惠小微贷款增加 2.1万亿元,是上年的 1.7倍,同比增长 26.4%。与以往历次应对危机的响应不同,也有别于发达 经济体,在应对本轮疫情冲击时,人民银行注重赋予传统工具新的功能,更加注重创设并运用结 构性工具,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梗阻。疫情以来,人民银行大量使用舆情沟通开展预期引导,举行 的新闻发布会、媒体见面会频次明显增多,与市场沟通和解读的深度明显提升,更为重要的是, 逐步将预期引导从前瞻性指引功能发展为结构引导功能,通过舆情沟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关键 和核心领域以及疫情影响较深领域的金融支持。疫情暴发之际,迅速创设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 精准直达疫情防控领域方方面面,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阻击战。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趋于稳定, 根据复工复产阶段性特点,又推出专项再贷款再贴现政策以及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信用 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工具。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相比,这些创新直达工具指向精准,作用直接, 政策时滞更短,应对突发冲击的效果更优。今年 6至 10月,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对 111万户、 9010 亿元普惠小微贷款实施展期;3 至 10 月,全国 1 至 5 级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 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 1.15万亿元。 (四)留有余地,始终把握主动权。在保持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必要托举时,今年以来我国货 币政策取向总体稳健。从纵向看,我国应对疫情冲击的宽松力度远低于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 危机时的力度,2008 年底开始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至 2010 年底,我国广义货币 M2 增速 达到 19.7%;从横向看,本轮应对疫情冲击中主要经济体量化宽松力度空前,美国 9月末广义货 币增速达到了创纪录的 24.1%,10月、11月进一步升高至 24.2%、25.1%,英国、加拿大、法国、 澳大利亚、爱尔兰、印度、巴西、埃及、土耳其等国的 M2增速也高于我国。在疫情防控形势趋 于稳定后,我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中率先从非常时期的短期刺激政策中回归正常化。7 月份 以来,我国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处于休眠状态,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中期借 贷便利(MLF)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保持稳定,公开市场操作主要配合实体经济和 金融体系流动性管理需要开展,保持净投放与净回笼交替态势;货币信贷也从逆周期发力中回归 正常,7 月份人民币贷款增速达到 13.2%的高位后逐步回落,11 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 171.5 万亿 元,同比增长 12.8%,增速比 6月末回落 0.4个百分点。 遭受此次疫情冲击时,受制于未正常化的货币政策,主要经济体普遍进入接近零利率和负利 率区间,货币政策工具“弹药库”再次遭受巨大消耗,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和不利冲击的政策储备 明显不足。相比之下,我国在应对本轮冲击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逆风而行”的空间。一是当前 我国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空间充裕。目前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为 6%至 11%,高于美联储、欧央行、 日本央行等接近零的准备金水平,存贷款基准利率、各项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处于合理区间,高于   第 3页 共 6页  发达经济体。二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本轮应对冲击中推出的规模有限,同时又创设了多项精 准直达工具。三是宏观审慎政策储备充足。当前,全球 50 余个国家(地区)采用了降低监管标 准、放松资本要求以及市场干预等方面的宏观审慎政策应对疫情冲击,而我国由于金融市场和金 融体系并未如欧美那样出现剧烈动荡,包括银行体系在内的整个金融体系总体稳定在疫情前的宏 观审慎和微观审慎标准上,截至目前动用的宏观审慎政策有限。 (五)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相结合,寻求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低利率政策往往刺激的是 房地产部门或股票市场,宽松政策叠加超低利率被认为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金融危机后,美 联储持续实施量化宽松,过剩的流动性大量涌入金融市场和资产市场,美国股市与房地产价格上 涨超前于经济形势,出现金融市场脱离实体经济的非理性繁荣。本轮应对疫情冲击的宽松货币政 策在发达经济体出现了类似的表象,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疫情冲击后,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二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环比折年率暴跌至-32.9%,但股市与房地产市场在遭遇短暂下跌后 出现强劲反弹,8 月底美股和房价已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认识到货币宽松、超低利率往往导 致市场主体出现过度风险承担、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在应对本轮疫情冲击方面,人民银行 既注重实施货币政策逆周期发力、精准滴灌,促进实体经济加快恢复,又坚持使用宏观审慎政策 跨周期调节,巩固经济增长的基础环境,切实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在房地产调控方面,坚持“房 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和“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要求,保持房地 产金融政策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把握好房地产调 控的“度”,既防止过度刺激、埋下资产泡沫隐患,也避免过度抑制拖累实体经济。疫情以来全 国房地产市场运行稳健,1至 10月全国房价同比上涨 5.79%,涨幅同比回落 1.44个百分点。初步 测算,11月份,一、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比上月均回落 0.2个百分点; 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比上月略有扩大,二线、三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 幅与上月持平。 (六)用改革和市场化的思维推进货币政策实施。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利率对贷 款利率的可控性增强。克服疫情期间的特殊困难,在新发放贷款已基本参考 LPR定价的基础上, 3 月份如期启动存量贷款定价基准转换。8 月末,随着存量和增量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工作基本完 成,利率工具的传导效率大为提升,政策利率、市场利率和贷款利率的联动性增强。今年以来, 一年期、五年期以上 LPR分别累计下行 0.3个、0.15个百分点,与 MLF操作利率走势一致;一 般贷款利率和各类型企业贷款利率全面回落,9 月份,一般贷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 5.31%、4.63%,同比分别回落 0.65个、0.61个百分点,贷款利率与 LPR走势一致且回落幅度大 于 LPR下降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