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功夫在诗外(下)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功夫在诗外(下) 4.博观约取,积累要“厚” 积累要有一定的厚度,这是古今学者的一致认同。如苏东坡说:“博观而约取,厚 积而薄发。”一言以道破。矛盾先生也作过形象的比喻,积累素材要像“奸商”一样,囤 积货物“不厌其多”。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只有积累厚了,写作才会得心应手、文思 泉涌。 这里的“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数量上,尽量多。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存储媒介的容量越来越大,电脑硬盘已从“G”级发展到 了“T”级,这样我们可以最大数量地占有素材,只要是可用的素材,多多益善,不 厌其多。再说,只有具备一定的数量,对事物认知才会更为全面立体,写作时也才 能“货比三家”,好中选优。 二是在覆盖上,尽量广。 正如开个商店做买卖,不管商品好不好卖,每种商品都要备点货,品种要齐 全,生意才长久。积累素材也一样,除了量多,面也要广一点才好,要做到这一 点,必须有计划地储备素材,不管是本单位的,还是外单位的;也不管是当下的,还 是过去的,上级的,或是下级的,都兼顾起来,不要只盯住某个方面,多的多到泛 滥,少的少得可怜。 三是在效率上,尽量高。 从理论上讲,素材当然是全面系统最好,但也要从实际出发,因为现在工作节奏 快,很多材料是“火着枪响”要的急,根本没有太多时间来慢慢积累,再说单位领导也 不可能给你几年的时间积累够了再给你安排任务,只能是边干边学边积累。所以只能 缺什么就找什么,用到什么就收集什么,见到好的尽量收,发现短板尽量补,这样才 能适应工作要求。 5.钩沉发微,思考要“深” 现实中,笔者常听到有人抱怨没有好素材可用。实际不然,不是没有素材,而是 没有识材的眼力。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言,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的眼睛。识别素材的眼力不是天生的,是在一次次的积累中养成的思维习惯,这种习 惯就是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思维习惯。对文字工作者而言,就是要多问几个 为什么,在设疑发问中求得洞见,发现价值。具体说来。 一问素材反映社么情况。看素材反映了哪个口的工作,其内容是工作成绩还是存 在问题,是工作思路还是政策措施等。 二问素材的表现形式。看素材是政策文件,还是经验材料,是讲话稿还是工作报 告,其重点是思想观点还是基础数据等。 三问素材持什么观点。看素材针对什么问题,表达了什么观点,是否有独到见 解,是否正确,是否与上级领导观点相一致,是否符合写作要求等。 四问素材蕴含什么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素材隐藏的言外之意、弦外之 音,看其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规律和理论等。 五问素材可取之处。深入分析素材的使用价值,看素材哪些可取,哪些不可 取,从哪个维度发挥其作用等。 六问素材用在何处。结合工作实际,先为素材预设用武之地,看素材是用来写讲 话稿好,还是用来写经验材料好,是用来分析问题,还是用来提对策措施等。 七问素材如何分类。按照素材的表现形式,思考应该将其存到哪个夹子里,如何 给他命名,如何顺利地找到它等。 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根据自己实际,作更多,更广、更细的思考。深度思考需 要写作者学会观察,观察凭借的主要不是生物性的眼睛,而是心灵的眼睛。观察是一 种刻意的“看”,有意识地“看”,需要专注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