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建设富有韧性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体系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建设富有韧性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体系 联合国《2024 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强调了矿产资 源在工业制造、能源供应及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基石作用。我国关 键矿产领域对外高度依赖问题突出,对外依存度大于 50%的矿种 超过 10 种。一旦全球供应链遭受到地缘政治冲突、贸易制裁或 资源垄断等影响,国内关键产业将面临供应链断裂的严峻考验, 风险将急剧攀升。因此,构建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具有韧性的战 略物资储备体系,既是稳固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的压舱石,更是在 日益激烈的全球大国博弈中把握抵御风险主动性的重要物质基 石。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战略物资储备的战略地位亟待提升 关键矿产、能源等战略物资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国 博弈的焦点,主要经济体已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在全球不 确定性风险叠加背景下,美、欧、日、澳等众多国家/地区已将 关键矿产资源的获取、储备、定价等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以确 保在未来大国竞合博弈中占据有利位置。主要经济体立足全球供 应链系统性视角,不断加大关键矿产资源供应链安全审查与风险 评估的环节与范围。特别是美国与其合作伙伴及盟友之间的“去 中国化”矿产资源战略协同与政策联动日趋紧密,这给我国战略 物资保障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外部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战略物资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制 高点过程中的关键一环,特别是稀土元素中的钕、铽、镝等被 用于制造强力磁铁来支撑 5G 基站的建设和芯片的高效运转;高 纯度的硅、镓等则直接决定了半导体行业的竞争力。这些战略物 资的供应稳定性不仅关联着技术路线突破和产品研发效率,更影 响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价值 链跃升。大国博弈与逆全球化浪潮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 战略物资所具有的多尺度、多主体、多维度复杂特征易引发各种 新旧风险多重震荡、交织叠加。 2024 年 11 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通 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增加了“第五章 矿产资源 储备和应急”,明确规定“国家构建产品储备、产能储备和产地 储备相结合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体系”。但是,现有针对战略 性矿产资源储备体系的宏观布局多是在特定领域专项规划、行动 方案里提及,如《“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全篇多次提及 “储备”,《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强调了“有色金属国 家储备”。综合来看,尚缺少针对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体系的基 础法与国家专项规划,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战略物资储备的战略 地位。 我国战略物资储备体系现存的主要问题 战略物资清单的更新力度有待加强。美国立足战略物资供应 链安全保障,自 2018 年起多轮更新《关键矿产清单》,至 2022 年已扩展至涵盖 50 种高度依赖进口且对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具 有不可或缺作用的矿产,展现了高度的敏锐性与响应速度。欧盟 从 2014 年的 20 种增加到 2020 年的 30 种,澳大利亚已从 2022 年的 26 种增加到 2024 年的 31 种,通过不断扩充其关键矿产清 单,以适应全球竞合格局的新变化。我国自《全国矿产资源规划 (2016-2020 年)》明确将稀土、晶质石墨等 24 种矿产纳入战略 性矿产范畴以来,虽已奠定坚实基础,但在面对新兴战略物资尤 其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构成关键制约的矿物时,清单的更新步伐 尚显滞后。以氢能电池产业为例,其核心材料如铂族金属等在全 球战略价值日益凸显,却在我国当前的储备规划中未能获得应有 的重视与优先地位。 战略物资储备结构有待优化。一是储备结构相对简单,主要 集中在粮食、成品油等基础农业和工业原材料,国家石油储备四 期工程两个地下水封洞库可研勘探项目已经启动,东营原油商业 储备库项目已正式进入试生产和商业运营阶段。但是从现有进展 来看,石油储备能力尚未达到《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2008- 2020 年)》提出的 100 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规模。目前我国矿 产储备主要分为产地储备和产品储备两大类。相较能源类矿产储 备,金属等关键矿产储备主要以国家储备为主,种类有限、规模 较小。二是储备主体主要是国家,商业储备的活力与补充作用未 能得到充分释放。相关企业社会责任储备意愿不高,这主要是由 于我国目前关于社会责任储备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相较于 商业储备,企业在扩大社会责任储备规模的积极性不强。以国家 储备这一单一主体主导的模式,在面对全球供应链日益复杂的挑 战及市场供需急剧波动的风险时,显得灵活性不足,难以迅速且 有效地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限制了储备体系的潜力与效能发 挥。 战略物资储备供应链韧性有待强化。美国利用“矿产安全伙 伴关系”等国际合作机制,夯实了国内储备体系,积极拓展海外 资源版图,增强了全球资源调配的灵活性与安全性。欧盟则通过 构建全球供应链监测网络,精准把握战略性商品与服务供应链的 动态,确保了在全球资源版图中的快速响应能力,极大提升了供 应链的韧性与抗风险能力。尽管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体系正 处于关键布局期,但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矿 产地储备建设所需的勘查体系尚未全面成型,缺乏常态化的勘查 投入机制;中央财政找矿资金转移支付给地方的渠道不畅,部分 省份没有设立地质找矿财政专项资金,也没有建立地质勘查基金; 多部门协同存在障碍,制约了资源潜力的有效挖掘与储备效率的 提升。国际层面来看,企业“走出去”不仅面临着美西方国家联 手设置的竞争壁垒,还要谨慎对待资源国日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