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在乡土文化挖掘保护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乡土文化挖掘保护座谈会。这不仅是一次对
我县乡土文化发展现状的深入探讨,更是一次凝聚共识、擘画蓝
图的重要会议,标志着全县乡土文化挖掘保护工作迈向新的阶段。
乡土文化作为我县的宝贵财富,犹如一部镌刻着岁月印记的史书,
承载着先辈们筚路蓝缕的历史记忆,凝聚着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
更寄托着游子们魂牵梦绕的乡愁情思。从古朴的传统民居、精湛
的民间技艺,到独具特色的民俗节庆、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每
一处文化符号都彰显着我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好乡土文化挖掘
保护工作,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更是推动
乡村振兴、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够为我县文旅
融合、产业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下面,我就做好全县乡土
文化挖掘保护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乡土文化是根脉所系,须在追本溯源中筑牢守护之基
(一)探历史渊源,寻文化之“根”
历史是文化的基石,每一处古迹、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过往
的岁月。我们要深入探寻我县乡土文化的历史源头,从古老的村
落、斑驳的碑刻、传世的家谱中挖掘历史故事。那些历经风雨的
古建筑,如明清时期的古民居,青砖黛瓦间镌刻着时光的印记,
其飞檐斗拱的建筑风格、严谨对称的布局结构,不仅体现了当时
精湛的建筑技艺,更反映了当地以宗族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和长幼
有序的家庭伦理。还有散落在民间的古老传说,从讲述状元郎寒
窗苦读终成大器的名人轶事,到描绘先民披荆斩棘开拓家园的地
方起源故事,都如璀璨星河般串联起乡土文化的历史脉络。值得
关注的是,部分口述传说已出现代际断层,亟需通过田野调查、
方言转译等方式抢救性记录。通过对这些历史元素的系统研究和
数字化整理,我们不仅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县乡土文化从何而
来,更能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明白我们的文化根基所在。
(二)梳民俗脉络,理文化之“序”
民俗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从传统的节日庆典,如春节期间街巷间腾跃翻飞、寓意驱邪纳福
的舞龙舞狮,端午时节粽香四溢、百舸争流的包粽子赛龙舟,到
婚丧嫁娶中蕴含着人生哲学的独特习俗,每一项民俗活动都镌刻
着先民的智慧与情感,有着独特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我们要系统
梳理这些民俗事项,按照时间顺序和地域特点进行分类整理。以
庙会习俗为例,不同乡镇虽都以祭祀祈福为核心,但细节处尽显
地域特色——东山庙会保留着古老的傩戏表演,通过神秘的面具
与舞步沟通天地;西水镇则盛行“抬阁巡游”,精美的彩阁上孩
童扮作戏曲人物,展现民间工艺与戏剧文化的交融。通过建立民
俗文化档案、绘制地域民俗图谱等方式,深度梳理民俗脉络,不
仅能把握民俗文化的发展规律,更能以活态传承的方式,让民俗
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凝聚人心、传承文化的作用,成为维
系乡土情感的精神纽带。
(三)品非遗魅力,悟文化之“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的精华,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
我县坐拥得天独厚的非遗资源宝库,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传
统技艺等类别繁多、底蕴深厚。以剪纸艺术为例,其以红纸为纸
帛、剪刀作画笔,传承人指尖流转间,花鸟鱼虫、民俗故事跃然
纸上,每一幅作品都凝结着创作者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美好祈愿;
传统戏曲表演更是一绝,无论是高亢激昂的梆子腔,还是婉转悠
扬的民间小调,从唱腔的抑扬顿挫到水袖翻飞的程式化动作,无
不彰显着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技艺的传承,
更承载着数代人的集体记忆。它们是镌刻在时光里的文化密码,
蕴含着先辈们的生存智慧、审美情趣与价值追求。通过系统性的
挖掘保护,建立非遗传承人档案库,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
工坊”等实践活动,我们定能让这些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让乡土文化的精神根脉在传承创新中绵延不绝。
二、乡土文化是发展之要,须在把握机遇中激发创新活力
(一)借政策东风,拓发展空间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和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
一系列相关政策,为我县乡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们要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市的政策,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
持。比如,利用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用于乡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非遗传承基地建设等;借助传统文化保护政策,申报更多的非遗
项目和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要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符合
本地乡土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乡土文化的发展拓展更广阔的
空间。
(二)融时代元素,赋文化新能
时代在发展,乡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我们要将现代元素
与乡土文化相结合,赋予乡土文化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在文化
产品创作方面,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动漫、短视频、网络
直播等,传播乡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县的乡土文化。在文
化产业发展方面,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创产品,将传统工艺与
现代设计相结合,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比如,将传统的剪纸
图案印在文创产品上,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元素,又具有现代时尚
感。通过融入时代元素,让乡土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激发其创新活力。
(三)挖特色优势,强产业支撑
我县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这是发展文化产业
的优势所在。我们要深入挖掘这些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地方
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比如,以非遗项目为核心,发展非遗旅游
产业,在传承中创新。在 XX 镇依托百年剪纸技艺,建设非遗文
化小镇,设置剪纸工坊、展览长廊,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剪纸从构
思到成品的全过程;在 XX 乡结合传统陶艺,打造非遗体验基地,
游客不仅能亲手拉坯制陶,还能聆听匠人讲述陶瓷背后的历史故
事。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举办民俗文化节、文
化旅游节等活动,将舞龙舞狮、传统庙会等民俗表演与特色美食
展销结合,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通
过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够让乡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还
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三、乡土文化是民生之需,须在服务群众中增进文化福祉
(一)建文化阵地,夯基层基础
文化阵地是开展文化活动、传播乡土文化的重要场所。我们
要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
施”原则,系统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
等设施设备,通过数字化升级、功能分区优化等举措,构建“15
分钟文化服务圈”。在建设过程中,需深度挖掘当地的历史文脉
与民俗风情,将青瓦白墙的建筑风格、承载乡愁记忆的传统纹样
融入设计,打造独具韵味的文化地标。例如,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