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深入学习中央城
市工作会议精神专题研讨交流上的发言稿
同志们: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洞察城市演进规律,科学谋划城市发
展蓝图,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和重点任
务,是我们做好基层城市工作的总纲领。作为镇长,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
荣,必须带领全镇干部队伍,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实质,紧密联系*发展实际,切实将
思想伟力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和生动实践。下面,结合学习和思
考,我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深刻把握核心要义,筑牢高质量发展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城市工作必须贯彻新发展理
念,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这鲜明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
谁”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必须深刻领悟其精髓要义,校准城市工作的方向航标。
(一)坚持党的领导,统领发展全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办好中国的事
情,关键在党。”城市是国家治理的重心所在,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引
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和最大制度优势。具体而言。一要在组织体系上
坚持全域覆盖。持续优化完善镇党委对城市工作重大事项的决策机制,健全由镇党
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格局。确保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城市建设、治理、服务各环节得到不折不扣地执
行。坚决防止“多头指挥”“九龙治水”现象,形成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二
要在理论武装上做到融会贯通。将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
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通过党委理论学习
中心组、专题研讨、干部轮训等多种形式,引导全镇干部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城市
发展的战略意图、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
执行力,自觉将其融入谋划发展蓝图的方方面面。三要在政治引领上强化行动自
觉。教育引导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
观,时刻牢记为谁掌权、为谁谋利,自觉将个人奋斗融入人民城市建设的伟大事业
之中。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把对党的
忠诚体现在推动*城市面貌持续改善、人民生活稳步提升的实际成效上。我们必须始
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确保*在现代化进程中行稳致远。
(二)恪守人民立场,践行为民宗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贯
穿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灵魂和主线。它要求我们必须将一切城市工作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都聚焦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点要在三个方面深化认识与
实践。一需强化群众观念核心地位。在规划编制、项目实施、政策制定中,必须坚
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畅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意见表达渠道,健全
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有效机制,使城市发展更充分体现民意、更广泛汇聚民智、更
切实保障民生。每一项决策都应考虑其能否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
感、安全感。二要聚焦民生需求精准施策。围绕*镇域范围内存在的实际短板,特别
是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质量有待提升的问题,以
及交通出行、环境整治、休闲空间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痛点难点,列出清单、
明确时限、压实责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城市工作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千家
万户的笑脸上、柴米油盐的变化里。三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充分激发市民群
众的主人翁精神,拓宽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支持社区自治
组织规范运行,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壮大志愿服务队伍,鼓励市场主体履行社
会责任。通过机制创新,将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与自下而上的积极参与紧密结
合,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城市治理共同体。人民是城市的主
人,是城市发展的根本依靠力量。
(三)笃行内涵发展,锻造品质精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发展不能只考
虑规模扩张,而要更加注重品质提升。”这为我们指明了当前城市工作的战略取
向,必须坚决摒弃过去重速度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式发展模式,将重心转移到以
优化结构、提升功能、彰显特色为核心的轨道上来。其要义体现在。其一,推动空
间利用集约高效。针对*镇域特点,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
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强化刚性约束。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推广多层厂房、
复合型社区等节地模式,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扩张。对存量建设用地,通过盘活
低效用地、推进有机更新等方式深度挖潜,向存量要空间、要效益。其二,促进功
能布局协调优化。依据*在更大区域格局中的定位,结合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
各组团、片区的主导功能和发展重点,推动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
空间结构。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完善城镇综合承载力,避免“摊大
饼”式无序蔓延。其三,塑造独具魅力风貌特色。深刻认识城镇风貌是历史积淀与现
代文明的融合体现。加强对*历史建筑、传统街区、古树名木等文化资源的系统性保
护,留住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在新建项目中,强调建筑
设计的时代感与地域性表达,注重空间尺度、色彩材质、绿化景观的协调统一,打
造具有识别度、归属感和文化气质的*形象。内涵式发展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攀登之
路,我们必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匠心精神精雕细琢。
二、聚焦关键领域突破,擘画*现代化新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部署重点任务时指出:“城市工作要抓住重点,扭住关键,以点
带面推动全局发展。”结合*实际,我们要精准对接七大任务部署,找准切入点和发力
点,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发展体系。
(一)创新赋能,产业焕新。会议将“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摆在突出位
置,强调“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作为乡镇一级,我们要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
优势,探索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具体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引育创新主
体,激活源头活水。积极对接省市县产业政策和创新资源,大力引进符合*产业定位
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种子企业。优化镇级招商引资政策导向,从过去单纯
追求投资规模向注重项目科技含量、成长潜力、产业契合度转变。鼓励本地传统企
业加大研发投入,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实现技术升级、产品更新。搭建
产学研合作桥梁,推动本地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在*转
化落地。建立完善镇级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优化创业环境,努力吸引和留住创新人
才。二是优化产业生态,构建特色集群。紧密围绕*现有产业基础(如*产业、*产
业)和周边区域产业链条,着力强链、延链、补链。规划建设主题明确、配套完善
的特色产业园区或小微创业园,引导同类和相关产业项目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应
和竞争优势。大力发展面向创新主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如工业设计、技术咨询、检
验检测、成果转化中介等,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鼓励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
新模式,培育新的增长点。三是依托城市更新,激发载体潜力。将低效工业用地、
老旧厂房改造提升作为促进产业焕新的重要抓手。在符合规划和安全的前提下,探
索“工改工”(工业提升改造)、“工改新”(改新经济、新业态)、“工改商”(配套服
务)等多种模式。为改造更新项目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指导,鼓励市场主体参与。
将更新区域打造成集研发、设计、中试、生产、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空间,使
之成为吸引创新要素、承载先进产能的新高地,为*经济注入持久动能。
(二)宜居提升,幸福安居。会议明确提出“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这是我
们所有工作的价值依归。围绕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破解“最后
一公里”难题。一是完善基础支撑,畅通城镇脉络。科学评估和系统谋划交通、水电
气暖、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升级。重点解决镇区内部交通“微循环”不畅、部
分老旧小区设施老化、部分区域供水供电不稳定等问题。扎实推进管网建设改造和
老旧管网更新,提升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加快推进“光纤进村入户”和5G网络覆
盖,建设智慧灯杆等新型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公共停车设施,缓解“停车难”。高标准
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二是改善居住条件,兜牢民生底线。聚焦会议要求的“加快构
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和“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结合县域要求及镇域实
际,研究制定适合*特点的政策措施。稳妥有序推进存在安全隐患的自建房整治和危
旧房改造,坚持“一户一策”,保障困难群体住房安全。积极探索多种方式改善镇区居
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规范发展房屋租赁市场。全面提升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