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园区基孔肯雅热
防控工作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专题会议,核心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园区
面临的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工
作,动员园区上下全体力量,迅速行动、果断处置,坚决筑牢
园区公共卫生安全防线。刚才,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已经就前期
的摸排情况和工作进展作了汇报,总体来看,大家是有准备、
有行动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
始。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严峻形势,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基孔肯雅
热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前,我们正处在“七下八上”的关键时期,夏季高温与强
降雨天气交替出现,为蚊虫的孳生和繁殖创造了极为有利的自
然条件。基孔肯雅热作为一种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具有
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后关节疼痛剧烈等特点,一
旦在人群密集的区域发生,极易引发聚集性疫情,对正常的教
学、科研和生活秩序造成严重冲击。我们园区作为一个国际化
的教育高地,师生员工高度集中,国际交流频繁,人员流动性
大,这既是我们的优势,但在疫情防控上,也构成了我们必须
正视的风险点和脆弱环节。我们必须从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
角来认识当前形势的严峻性。www.biganzijiayuan.com
(一)从区域环境看,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
了蚊媒防控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省
是白纹伊蚊等重要蚊媒的常年活动区。在2017至2021年的持续
监测中,白纹伊蚊在我省的构成比虽然有波动,但其存在是持
续性的,并且在居民区、医院等人类活动密集区域有较高的栖
息比例。历史也曾给我们敲响警钟,2019年我省部分地区发生
的登革热本地疫情,报告了数百例病例,其传播媒介同样是伊
蚊。这充分说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本身就存在蚊媒传染
病传播的风险。我们绝不能因为过去一段时间的平稳而产生丝
毫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二)从监测数据看,蚊媒密度已处在危险的临界点,预警
信号已经亮起。衡量蚊媒密度的核心指标是布雷图指
数(BI),即每百户住宅检查出的伊蚊幼虫孳生容器数。国际
公认的安全阈值是BI指数低于5.一旦BI指数超过5,就意味着存
在传播风险;超过10,存在聚集性疫情风险;超过20,则面临
局部暴发的巨大风险。虽然我们园区本月的精确数据还在进行
最后的统计分析,但参考周边区域近年的情况,形势不容乐
观。有的城市在夏季高峰期,BI指数甚至突破70,是安全阈值
的14倍之多。这就像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
时可能落下。我们必须把别人的教训当作自己的镜子,把潜在
的风险当作已经发生的事故来对待,提前部署,防患于未然。
(三)从园区特点看,我们的防控责任尤为重大。试验区不
仅是知识创新的殿堂,更是数万名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
的家园。保障每一位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我们一切
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基孔肯雅热虽然病死率低,但其引发的剧
烈关节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学习工作效率。我们
必须以对全体师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各项防控措施想得更周
全一些,抓得更紧实一些,落得更细致一些,全力营造一个健
康、安全、放心的园区环境。这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我们
作为园区管理者的基本职责。
因此,园区各部门、各单位必须立即摒弃“与己无关、以后
再说”的错误想法,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今天的会议部署
上来,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刻不容缓”的紧迫
感,全面进入应急状态,把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作为当前压倒
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
二、聚焦关键环节,实施精准策略,全面构筑严密高效的蚊
媒立体防控体系
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更不能
搞“大水漫灌”式的粗放管理。我们必须遵循“预防为主、防
控结合、科学指导、群防群控”的原则,聚焦蚊媒孳生、传
播、监测等关键环节,实施一套精准化、标准化的组合拳,构
建起覆盖全园区、全流程、全员参与的立体防控网络。
(一)坚持源头治理,全面彻底开展孳生地清除行动。蚊子
的幼虫(孑孓)离不开水,没有积水就没有蚊子。清除孳生地
是蚊媒防控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这项工作必须做
到全覆盖、无死角、常态化。一是实施“清积水”地毯式大排
查,筑牢源头防控第一道防线。各部门需严格按照网格化管理
责任分区,立即启动全域拉网式积水排查行动,实现宿舍区、
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实验室、体育场馆、在建工地、地下
空间、绿化带等区域全覆盖。排查重点聚焦各类易积水容器与
设施:室外着重检查废弃瓶罐、饭盒、轮胎、塑料布等小型杂
物,楼顶天台的积水死角、排水沟与雨水井的淤堵情况,以及
景观水体、低洼地带、树洞、竹筒等自然孳生地;室内重点核
查花盆托盘、闲置桶盆、饮水机接水盘的残留积水,卫生间与
厨房地漏的排水通畅度。排查过程中必须建立“一户一档”式
台账,详细记录积水位置、类型、容量及周边环境,明确责任
人和24小时、72小时两档整改时限,通过“销号管理”确保每
个风险点都有人管、有人改,从源头切断蚊虫孳生链条。二是
落实“翻、填、疏、养、清”五字诀,构建分类处置闭环体
系。针对排查出的积水问题,需严格执行分类施策的“五字处
置法”:对可移动容器实施“翻”转倒置,如废旧桶盆、轮胎
等,从物理层面杜绝再次积水;对闲置坑洼、废弃水塘等采
用“填”平处理,使用沙土或硬化材料消除积水隐患;对排水
沟、雨水井、地下管网等排水系统强化“疏”通,每周定期清
理淤泥杂物,雨后12小时内加派巡查力量,确保排水畅通;对
景观湖、喷泉等无法清除的水体推行“养”殖控蚊,投放柳条
鱼、鳉鱼等食蚊幼虫的水生生物,形成生态防治屏障;对绿化
带杂物、卫生死角等开展彻底“清”理,每周至少一次集中行
动,清除枯枝落叶与生活垃圾。通过制度化执行“五字
诀”,在蚊媒活跃期(5-10月)实现问题处置“不过夜”,持
续压缩蚊虫生存空间。三是建立“查改督”联动机制,强化全
流程监督考核。为确保排查与处置工作落地见效,需构建“排
查-整改-督查”三位一体监督体系。成立专项督导组,采
用“四不两直”方式(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
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开展随机抽查,重点核查台
账记录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对漏报、瞒报的责任部门予以通
报批评。将积水治理成效纳入各部门年度考核,设置“红黑
榜”公示制度,对连续三周排名末位的单位负责人进行约谈。
同时畅通师生监督渠道,开通24小时举报热线与线上反馈平
台,对群众反映的积水问题,要求责任部门1小时内响应、24小
时内处置、48小时内反馈结果。通过“日常督查+定期考核+群
众监督”的组合拳,推动蚊虫防治工作从“被动应付”向“主
动防控”转变,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二)坚持科学消杀,精准有效降低成蚊活动密度。在做好
孳生地清除的基础上,科学、规范地开展成蚊消杀,是快速降
低蚊媒密度、阻断疾病传播的关键手段。一是精准锁定重点区
域与时段,提升消杀靶向性。蚊虫防治需坚持“哪里易滋生就
聚焦哪里,何时活跃就紧盯何时”的原则,实现科学精准消
杀。重点区域应涵盖成蚊偏好的栖息场所,如校园绿化带底层
落叶区、教学楼背阴处灌木丛、地下车库通风口、楼梯间拐
角、生活垃圾中转站及露天排水沟等,这些区域需建立“消杀
责任清单”,明确专人负责定期清理与药物喷洒。同时,严格
把握蚊虫活动高峰时段——每日清晨5:00-7:00及傍
晚17:00-19:00,此时段消杀作业需全员到岗,采用便携式喷雾
器对重点区域进行集中处理。针对夏季暴雨后24小时内的特殊
时段,要加派人员对操场积水洼、盆栽托盘等临时孳生地开展
突击消杀,通过时空精准匹配,最大限度降低蚊虫密度。二是
规范消杀全流程管理,保障作业科学性。消杀工作需严守“安
全、高效、规范”准则,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