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单位关于在编人员队伍建设情况的分析报告
根据县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与要求,现将我单位在编人员队
伍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单位人员队伍基本情况与现状
我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00名,截至2025年7月底,实有在编人
员85名,空编15名,空编率达到15%。近年来,单位通过公开
招聘等方式补充新鲜血液,近三年累计新进人员18名,但同期
因调动、辞职等原因流失人员达23名,人员净流失5名,队伍的
稳定性面临严峻考验。
(一)人员结构分析
1.岗位结构。现有85名在编人员中,管理岗位20人,占
比23.5%;专业技术岗位55人,占比64.7%;工勤技能岗
位10人,占比11.8%。专业技术人才是单位主体力量,但高等
级岗位设置偏少,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2.年龄结构:整体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
布。35周岁及以下青年干部24人,占总人数
的28.2%;36至45周岁的中坚力量38人,占比44.7%;46周岁
及以上人员23人,占比27.1%。青年人才储备不足,且存在一
定程度的年龄断层隐忧。
3.学历与职称结构:队伍学历层次有待提升。具有研究生学
历的仅有2人,占比2.4%;本科学历48人,占比56.5%;大专
及以下学历35人,占比41.1%。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匮乏,难
以满足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在职称方面,具
备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仅8人,占比14.5%(占专
技总人数),中级职称人员30人,初级及以下17人,高级职称
人才的稀缺限制了单位在专业领域的引领能力与创新突破。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深层次原因剖析
当前,我单位人员队伍建设主要面临“空岗常态化”“人才
流失化”和“新人招引难”三大突出问题。这三个问题相互交
织、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制约单位发展的瓶颈。
(一)“空岗常态化”问题凸显,工作运转承压严重。近年
来,单位部分岗位长期处于空缺状态,空编率维持在15%的高
位。特别是在一些专业性强、任务重的核心业务科室,人员缺
口尤为明显。根据我县近两年的事业单位招聘计划,2024年计
划招聘134人,2025年计划招聘147人,这反映出全县范围内事
业单位普遍存在用人需求,我单位的空岗现象是全县普遍情况
的一个缩影。空岗的直接后果是现有人员工作负荷超载,“一
人多岗”“白加黑”“5+2”成为工作常态。长期高负荷运转
不仅透支干部职工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甚
至导致部分干部职工因不堪重负而产生调离或辞职的想法,形
成“空岗—加压—流失—更空岗”的恶性循环。
(二)“人才流失化”趋势加剧,队伍稳定根基动摇。近三
年,我单位新进人员流失率较高,流失人员平均服务年限不
足5年,部分人员在最低服务期满后便选择离开。流失群体呈现
明显的年轻化、高学历化特征,其中35周岁以下、具有本科学
历的青年骨干占比超过70%。他们是单位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群
体,其流失对单位的长远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人才断层风
险。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晋升渠道狭窄,职业发
展空间受限。基层事业单位机构规格偏低,管理岗位领导职数
少,职员等级晋升的基数小、比例低,干部成长“天花板”效
应明显。专业技术岗位方面,高级岗位职数严重不足,“一个
萝卜一个坑”,论资排辈现象依然存在。许多有才干、有抱负
的年轻人长期得不到晋升,看不到希望,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被严重挫伤,最终选择“用脚投票”,到更能实现自我价值的
平台发展。二是薪酬待遇缺乏竞争力,获得感不强。与同地区
同级别的公务员相比,我单位人员在收入上存在明显差距,最
直观的便是缺少公务交通补贴。根据相关政策,*县公务员依据
职级每月可享受数百至上千元不等的交通补贴,而事业单位人
员此项福利为空白,仅此一项每年收入差距就可达数千甚至上
万元。此外,基础性绩效奖金的发放标准也低于部分市级单位
和经济发达地区,未能充分体现基层工作的辛苦和贡献,导致
心理失衡,影响工作热情。三是工作生活压力大,归属感较
弱。我县地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中心城市存在差
距,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加之编制紧张,人员经常被上级
部门或重大项目抽调,导致人手更加紧张,内部挖潜已至极
限。对于新入职的年轻同志而言,他们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工作
任务,还要适应陌生的环境,承受来自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
压力。单位在人文关怀方面投入不足,未能有效帮助他们解决
住房、婚恋、子女教育等实际困难,导致他们归属感不强,难
以真正扎根。四是个人期望与现实存在落差,职业认同感不
稳。随着社会发展,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发生深刻变
化,就业选择更加多元化、个性化。部分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将基层事业单位视作职业生涯的“跳板”或过渡期。当他们发
现基层工作的现实与个人职业规划、生活期望存在较大差距
时,便会重新评估职业选择,一旦有更优机会,便会放弃现有
岗位。
(三)“新人招引难”困境持续,源头活水补充不足。与人
员流失相对应的是,单位在人才引进方面也面临巨大挑战。在
近几年的公开招聘中,我单位部分岗位出现报名人数不足、无
人报考甚至招聘后考生放弃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