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住建系统学习中央城市工
作会议精神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刚刚胜利闭幕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在我国城市发展进入
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习
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成就,深刻分
析形势,明确总体要求、重要原则与重点任务,为新时代新征
程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领会、
坚决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
治任务和重大工作责任。作为城市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城市管
理的具体执行者,全市住建系统必须深刻认识这次会议的重大
意义,准确把握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
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肩负起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
命。下面,结合个人学习体会和住建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和
打算。
一、深刻领会精髓要义,凝聚新时代城市发展思想伟力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我们必须全面
系统学、深入思考悟,把握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
辑,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一)深悟“根本宗旨”,校准城市工作“定盘星”。习近
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
民”,这是贯穿会议精神的核心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发
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性问题。坚持把人民宜居安居放
在首位,聚焦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是实现城市高质量
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要深刻理解“人民中心论”的
永恒价值。城市的本质是人民的聚集地,所有城市建设管理活
动,最终都要服务于人的发展需求、生活需求和尊严需求。脱
离了人民主体地位,城市就失去了灵魂和根基。这要求我们在
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各方面,都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倾听
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将人民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
最高标准。其次,要准确把握“共建共享论”的实践路
径。“人民城市人民建”不仅强调服务的对象是人民,更强调
建设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同样是人民。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善公众参与城市决策、建设、监
督的有效机制,畅通表达渠道,搭建共建平台,汇集民智民
力,让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真正成为汇聚民意的过程、凝聚人心
的工程。最后,要牢固确立“民生无小事”的行动准则。城市
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无论是住房保障、老旧小区改
造、基础设施完善,还是环境整治、安全管理、公共服务提
升,每一项都关乎百姓福祉。必须秉持“枝叶总关情”的情
怀,强化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
实的利益问题着手,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城
市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二)明辨“发展规律”,把握城市转型“指南针”。会议
科学判断我国城镇化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从快速增长期转
向稳定发展期,从大规模增量扩张为主转向存量提质增效和结
构调整并重阶段。这一历史性转变,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城市发
展规律,彻底转变传统观念和发展路径。首先,要深刻认
识“内涵发展论”的战略必然。过去依靠土地、资源等要素投
入驱动的粗放型扩张模式已难以为继。会议强调“坚持城市内
涵式发展”,就是要摒弃“贪大求快”、“重面子轻里子”的
错误倾向,转向集约、紧凑、高效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城市
空间结构的优化、发展动能的转换、功能品质的提升、绿色智
慧的赋能、历史文脉的赓续和安全韧性的增强。这要求我们改
变思维定势,把工作重心和资源配置聚焦到内涵提升上。其
次,要精准把握“有机生命体论”的系统思维。会议将城市视
为有机生命体,具有成长性、整体性、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
必须树立系统观念,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生
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
体,进行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要像对待生命一样珍视城
市健康,像呵护肌体一样精细治理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全生命
周期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最后,要敏锐洞察“质量效益论”的
价值取向。城市发展的评价标准,正从单纯追求速度和规
模,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会议提出的建设“创新、宜居、美
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六大目标,正是高
质量发展的具象化要求。住建工作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
先,更加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包容性和安全性,推
动城市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三)恪守“责任使命”,点燃住建领域“新引擎”。会议
部署的七项重点任务,大部分与住建部门职责紧密相关,赋予
了我们沉甸甸的历史责任。这要求我们必须强化使命担当,立
足职能定位,主动认领任务,全力攻坚克难。首先,要聚
焦“优化空间结构”,勇担城市规划建设主责。我们要深刻认
识到,科学规划是龙头,是实现城市“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关
键。必须强化规划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约束性作
用,严格规划管控,优化城市空间、产业、人口、交通、生态
等功能布局。在推动现代化城市体系构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协调发展,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住建部门在项
目选址、设计方案审查、建设标准制定等方面,承担着核心的
把关和引导职责,必须严格履职,确保规划意图有效落地。其
次,要聚焦“提升功能品质”,做强城市更新治理主力。会议
明确将“城市更新”作为重要抓手。从危旧房和城中村改
造,到老旧小区提升、老旧管网更新、基础设施补短板,都是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核心内容,是住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
要深刻理解“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求,在保护与传承城市文
脉的同时,通过有机更新,盘活存量空间,完善居住功能、安
全功能和服务功能,提升城市舒适便利度和宜居度,补齐民生
短板。最后,要聚焦“筑牢安全底线”,当好城市运行守护
者。会议要求“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建设安全可靠的韧
性城市。房屋建筑安全、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特别是地下
管线)、城市防灾减灾(如防洪排涝)、建筑施工安全等,无
一不是住建部门的基本职责和底线任务。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
醒,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健全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和隐
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房屋市政工程全生命周期质量
安全管理水平,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
平稳有序。
二、狠抓落实攻坚克难,谱写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章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全市住建系统必须胸怀“国之大
者”,紧紧围绕会议部署的七项重点任务,聚焦主责主业,制
定具体路径,拿出实招硬招,推动会议精神在*落地生根、开花
结果。
(一)强化规划引领力,绘就协调发展新版图。立足会议提
出的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要求,住建部门要在规划的刚性约束
和有效实施中发挥关键作用。一是严控体系结构之要。深刻理
解并落实以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为发展方
向,从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入手,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在城市设计、详细规划编制和项目许可阶段,严格审查项目选
址、规模、密度以及与城市整体结构的协调性,引导功能疏解
和人口产业合理分布。重点加强对新开发区域和重点发展区域
的规划管控,确保与*城市群、*都市圈的整体战略协同一
致,坚决遏制无序蔓延。以高水平规划引导高质量建设,促进
城市结构向更集约、更高效、更可持续转变。二是力促城乡融
合之美。会议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作为重要方向。住建系
统需强化县域统筹角色,把县城作为重要载体和联结城乡的纽
带。在*县(区)城镇化建设中,围绕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
功能,着力优化县城空间布局,补齐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设施短板。指导重点中心镇完善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
套,带动乡村发展。加强农房建设管理和风貌引导,推广适宜
农房建造技术,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和乡村人居环境,打造一批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点,弥合城乡人居品质差距。三是深化
精细治理之策。规划的效力在于实施。要充分发挥住建部门的
落地监管职能。建立健全覆盖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
的全链条监管机制。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规划实施监测评
估,定期开展体检评估,实时反馈发展偏差,及时提出优化调
整建议。加强对违反规划行为的执法检查,确保规划蓝图落到
实处,形成规划—建设—管理的闭环治理。
(二)倾力打造宜居城,增强群众福祉获得感。建设“舒适
便利的宜居城市”是会议赋予住建工作的核心命题,必须用心
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住房和居住品质问题。一是夯实住房保
障之基。深刻领会“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战略部
署,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以满足群众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
求为目标,优化住房供应结构。着力完善“保障+市场”的住房
供应体系。精准有效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重点解决新市
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稳步推进共有产权住房发展。
指导地方因地制宜探索长租房市场规范发展路径。优化土地供
应政策,从源头上稳定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
展,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住有宜居。二是攻坚城市更新之
难。将“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作为提升居住品质的
主战场。在*市(区),要聚焦安全隐患突出、居住环境恶劣、
公共服务滞后的老旧住区和城中村,坚持“留改拆”并举,以
改造为主,分类施策、精准发力。优先消除房屋结构安全隐
患,同步推进消防、管线、停车、无障碍等设施更新改造和环
境综合整治。完善改造资金筹措机制,探索可持续的更新模
式。注重改善人居环境与保护历史风貌、激发社区活力相结
合,打造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样板。三
是提升服务供给之效。紧扣“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
共服务水平”要求,将工作触角延伸至社区“最后一米”。重
点在居住区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上下功夫。确保新建小
区按标准足额配建养老、托幼、社区食堂、家政服务、便利店
等生活服务设施并推动开业运营。推动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及
服务设施嵌入提升。加快城镇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等老旧
管网更新改造,提升运行安全和效能。统筹推进既有住宅加装
电梯工作。通过不断织密补强城市“微循环”网络,让市民生
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三)筑牢安全防护网,构筑韧性城市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