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提升县级生态环
境监测能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提升县级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
分析当前我市县级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与短板,全面部署下一阶段监测能力提
升的重点任务,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参加今天
的会议有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市生态环境局班子成员及各科室负责人,各
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各县(市、区)生态环境分局局长及监测站站长,市
财政、人社、科技等部门的相关负责同志。刚才,*县、*区生态环境分局和市生态
环境监测中心分别作了汇报发言,既总结了工作成效,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
的思路举措务实可行,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工作
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提升县级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的重大意义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千里眼”“顺风耳”,是科学治污、精准治污的重
要基础。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作为监测网络的“神经末梢”,直接关系到环境质量数据
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关系到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效。近年来,我市高度重
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通过持续投入、技术培训、机制创新等举措,县级监测能力
得到一定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市7个县级监测站中,已有3个基本达到“丙级站”硬
件标准,监测人员持证上岗率从2020年的65%提升至82%,年均出具监测报告数量
较2019年增长40%,为全市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县级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新时代生态环境保
护工作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
从5月至7月的专题调研情况来看,一是硬件配置参差不齐。*县、*区监测站实验室
面积不足300平方米,仅为标准要求的60%,部分关键设备如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
分光光度计等配备率不足50%,导致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等特征污染物监测能力缺
失。二是人员队伍不稳定。7个县级站共有在岗人员8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仅53人,占比59.6%;近三年累计流失技术骨干21人,多流向沿海地区或第三方检测
机构,年均流失率达8.3%。三是数据质量管控薄弱。去年市级质控检查发现,部分
县级站监测报告存在原始记录不全、标准方法应用错误等问题,不合格率达15%,影
响了数据的公信力。
当前,我市正处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时期,长江经济带生态保
护、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等重大任务叠加,对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需求日益迫切。
如果县级监测能力跟不上,就会出现“数据断档”“监管盲区”,直接影响污染溯源、应
急处置和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要从践行习近平生态文
明思想的高度,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提升县级监测能力的极端
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切实抓出成效。
二、聚焦关键环节,全面提升县级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水平
提升县级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
结果导向,紧扣“补短板、强弱项、提效能”的总体思路,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硬件建设,筑牢监测能力基础。硬件设施是监测工作的“武器装
备”,必须优先保障。一是明确建设标准。严格按照国家“丙级站”建设标准,全面梳
理县级监测站硬件需求清单,重点补齐实验室功能分区、基础设备、应急监测装备
等短板。到2025年底,所有县级站实验室面积必须达到500平方米以上,核心设备配
备率达到100%,具备水、气、土等28项基本因子的监测能力。*县、区要作为重点攻
坚对象,今年内完成实验室扩建和设备采购,市生态环境局要会同市财政局加强督
导。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市级引导、县级为主、多元补充”的资金保障机制,市
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的专项补助资金,对达标验收的县级站给
予50万-100万元奖励;各县(市、区)要将监测能力建设纳入财政预算,2025年县
级投入总额不得低于8000万元,其中市、*区作为经济强县,投入应不低于1500万
元。同时,鼓励通过PPP模式、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拓宽资金渠道,市金融办要牵头
做好政策对接。三是优化设备管理。建立监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完善采
购、验收、校准、维护等流程,每台设备要明确责任人,确保仪器设备处于良好运
行状态。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要编制《县级监测设备操作手册》,每季度组织一次
设备运行状况抽查,结果纳入年度考核。
(二)建强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