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科技局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成
果转化工作报告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夯实成果转化基础
一是优化对接机制。聚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成立 XX 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借助科技镇长团资源优势和桥梁作
用,构建“需求侧+供给侧”双向互动机制。在供给侧,区委区
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拜访高校院所达 XX 余次,科技局与市内理工
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部门普遍建立常态化联系,定期组织“成果
转化校企行”活动,累计线上线下发布高校科技成果千余项,覆
盖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在需求侧,深入企业一线挖
掘技术需求,将需求难题面向高校科研团队征集解决方案,以
“揭榜挂帅”形式为企业精准匹配专家,促进科技成果与企业需
求深度对接,有效提升技术转移转化效率。2024 年,全区技术
合同成交额突破 XX 亿元。
二是强化平台建设。围绕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深化校地协同,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与XX大学共建XXX实验设施,推进XXX
制造大科学装置培育工作,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十五五”重大科
技基础设施规划;推动 XX 与 XXX 共建“XXX 集成中试线”,
打通 XXX 集成工艺线。强化新研机构与产业深度融合,全区市
级备案新研机构 XX 家,2024 年新研机构及孵化引进企业营收
突破 XX 亿元。完善科技服务平台体系,XXX、XX2 家科技公
共技术服务平台纳入市级管理,实现了零的突破。同时,正在
加快概念验证中心培育,加速挖掘和释放基础研究成果价值,为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提供核心支撑。
三是深化校地融合。聚焦产业需求,强化载体共建,与 XX
大学、XXX 工程大学共建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学院,围绕封测技
术、芯片设计等领域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形成“人才链—创
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深化平台链接,与 XX 大学
合作设立研发及转化平台,与 XX 大学共建大气环境与绿色发展
研究院,与 XX 工业大学共建绿色智慧化工技术与装备研究所,
与 XX 工程学院共建技术转移中心 XX 分中心。同时,在医疗科
教领域,XX 中医院与中国药科大学合作挂牌中国药科大学附属
中医院,XX 人民医院与东南大学合作共建东南大学附属医院,
通过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持续汇聚科教创新资源,推动优质
项目落地。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活成果转化动能
一是梯度培育创新主体。坚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
企业—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路径,编制《高企培育行动指
南》,优化校地企三方合作机制,推动创新能级与产业贡献“双
提升”。2024 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 1026 家,连续三年
保持千家规模;高新技术企业突破 480 家,三年平均增速超
26%,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19 家企业入围江苏省生产
力促进中心发布的 2024 年江苏独角兽(潜在)企业和瞪羚企业
名单,创近年来新高;华天科技“国产高端存储芯片先进封装技
术”入选 XX 市十大科技成果案例,宏泰“集成电路混合信号测
试系统”获中国生产力促进奖。
二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围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搭建多
层次企业创新平台矩阵,建成 4 家省级院士工作站、62 家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含省级 15家)、43家工程研究中心(含国家级 1
家、省级 8家),以及 26家企业技术中心(含省级 16家),形成
覆盖集成电路、高端交通装备、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的研发支撑
体系。深化校企协同创新,推动沐曦与 XX 信息工程大学共建高
性能计算研究院,芯德与 XX 邮电大学共建集成电路芯粒先进封
测研发中心,大盾构与西南交通大学共建盾构前沿技术研究院,
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技术攻关能力。强化政策赋能,出台
《关于推进全区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引
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3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
3.5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连续保持增长态势。
三是加强联合技术攻关。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推动龙头企
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华天科技、久吾高科 2 家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获 XX 市首批创
新联合体备案。支持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通过举办项目申报
培训会、邀请专家“一对一”诊断、建立申报材料预审优化等机
制,提升企业项目申报精准度。“十四五”以来,累计获批省市
科技项目 60 余项,其中省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6
项、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3 项、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 8 项。
(三)优化创新服务生态,提升成果转化效能
一是强化人才支撑。围绕“引育留用”,积极落实各项人才
政策,大力集聚创新创业人才,近年来累计获批科技顶尖专家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