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产业创新反内卷工作推进会议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产业创新反内卷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分
析当前我市产业发展面临的“内卷”现状,研究部署以真创新推动产业反“内卷”的具体
举措,为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市委、市政府相关
领导,各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相关部门
负责人,以及重点企业代表。刚才,市科技局、*区、*集团分别作了汇报发言,既
分析了当前产业创新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思路举措,讲的都
很好,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落实好。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产业“内卷”危害,坚定以真创新破局的决心
当前,全球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等前沿
领域的“无人区竞争”日趋激烈,“内卷”现象也随之凸显,给我市产业发展带来了严峻
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种“内卷”并非产业发展的正常规律,而是在缺乏真正
创新的情况下出现的阶段性困境,若不及时破解,将严重制约我市产业的可持续发
展。
从全球产业发展态势来看,“内卷”的本质是在边界锁定状态下,缺乏真正创新
的简单重复。以全球汽车产业为例,其年销量长期稳定在8000万—9000万辆的区
间,当供给持续增长超过市场需求上限时,带来的不是产业规模的扩张,而是全
产业链利润的大幅挤压。据相关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全球汽车产业利润率从平
均8.5%下降至5.2%,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亏损。这一现象在我市汽车产业中也有所体
现,去年我市汽车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2%,但利润率却下降了1.8个百分点,这充分
说明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从我市产业发展实际来看,“内卷”问题在多个领域不同程度存在。在供给侧,部
分行业在需求达到上限后,仍在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产能扩张。比如我市的光
伏产业,目前全市已有光伏企业23家,年产能达到15GW,但市场需求仅为10GW左
右,导致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产品价格较去年下降了20%。在需求侧,一些供给恒
定的领域,如公务员岗位、优质教育资源等,由于需求持续增长,竞争成本不断推
高。以我市公务员考试为例,今年报考人数达到5.2万人,较去年增长15%,而招录
岗位仅为1200个,平均竞争比例达到43:1,部分热门岗位甚至出现了“千里挑一”的
局面。
面对产业“内卷”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坚定以真创新破局的决心。真创新不是简
单的技术模仿或规模扩张,而是要突破现有边界限制,通过技术突破、模式创新、
要素重构等方式,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市在部分领域的创新实践已经取
得了一定成效。比如*区的新能源电池研发团队,经过三年的攻关,成功研发出能量
密度达到350Wh/kg的固态电池,较传统锂电池提升了50%,目前已与多家车企达成合
作意向,预计投产后可新增产值50亿元。这一案例充分证明,只有通过真创新,才
能摆脱“内卷”困境,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聚焦关键领域突破,构建产业创新反内卷的核心支撑
要实现产业创新反内卷,必须聚焦关键领域,集中力量进行突破,构建起以技
术创新为核心、以要素保障为支撑、以产业协同为纽带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我市
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强化技术创新引领,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技术创新是产业反“内卷”的根本动力,我们要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
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一是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要建立健全研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鼓励企业增加研
发投入,提高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去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
比重为2.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更大。为此,我
们要制定专项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给予补贴,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
业实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力争到2026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
占GDP的比重达到2.8%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3.5%以上。
二是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要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
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目前,我市已有省级以上
创新平台45个,其中国家级平台5个,数量相对较少。我们要加大对创新平台建设的
支持力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计划
在未来三年内,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个,其中争取新建国家级平台3—5个,为
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平台支撑。
三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要聚焦我市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梳理出一批“卡脖
子”技术清单,组织力量进行集中攻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重点攻关自动驾驶芯
片、车用操作系统等技术;在光伏产业领域,重点研发高效光伏电池、智能运维技
术;在生物医药领域,重点突破生物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制造等技术。同时,要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
给予重奖,激发创新活力。
(二)优化要素配置效率,提升产业发展质效
要素配置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们要通过优化人才、
资金、土地等要素配置,推动产业发展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增长转变。
一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要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
政策,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来我市创新创业。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
系,支持本地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能人
才。去年,我市引进高层次人才1200人,较前年增长10%,但与产业发展需求相比仍
有差距。我们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力争未来三年内引进高层次人才5000人
以上,培养技能型人才10万人以上。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资金支
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开发针对性的金融产
品;支持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推动更多企业上市融资。
去年,我市科技型企业获得信贷支持总额达到80亿元,较前年增长15%。我们要在此
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力争到2026年,科技型企业信贷支持总额达到150亿
元以上,新增上市企业10家以上。
三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严格执行土地集约利用标准,加大对闲置土地、低
效用地的清理处置力度,盘活存量土地资源。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厂房加层
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对容积率超过规定标准的企业给予奖励。去年,我市工
业用地平均容积率为1.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3。我们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力争
到2026年,工业用地平均容积率达到1.6以上,土地产出率提高30%以上。
(三)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增强产业链韧性
产业链的韧性和协同性是产业抵御风险、应对“内卷”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加强产
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