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镇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上的表态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既是贯彻落实中央和
省市县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的“动员令”,更是直面我镇
发展短板、吹响攻坚冲锋号的“集结哨”。刚才,XX 部长通报
了上半年乡村振兴考核情况,XX 村、XX 合作社作了经验交流,
几个后进村也深刻剖析了问题,这些数据和案例,像一面“镜
子”,照出了我们工作中的“虚高”“洼地”和“硬骨头”;更像
一把“标尺”,量出了干部作风的“松紧度”、群众期盼的“迫切
感”。作为镇党委书记,我深知“书记抓、抓书记”不是一句口
号,而是沉甸甸的责任;“乡村振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不是空泛表态,而是要拿出“脱几层皮、掉几斤肉”的劲头抓落
实。下面,我代表镇党委政府,从四个方面作表态发言,恳请各
位领导监督、与同志们共勉。
一、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让乡村振兴的政治
责任在“思想共振”中扎根铸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对我们
XX 镇而言,乡村振兴不是“远在天边”的战略部署,而是“近
在眼前”的民生大考——全镇还有 X 个村集体年收入低于 30 万
元,X 户脱贫户存在返贫风险,X 个自然村道路未硬化,X%的
农田灌溉设施老化……这些问题像一根根“刺”,扎在群众心坎
上,更扎在我们干部的责任心上。但对照前期调研,部分干部
仍存在“三种误区”:有的认为“乡村振兴是‘软任务’,只要不
出事就行”,把常规工作当“标准线”;有的觉得“村里底子薄,
干多干少差不多”,存在“躺平”“守摊”心态;还有的习惯“等
靠要”,等政策、靠上级、要资金,主动谋划的意识薄弱。
思想不转,行动必慢。镇党委已明确“三个坚决”:坚决把
乡村振兴作为“一号工程”,从今天起,镇党委会每月专题研究
乡村振兴工作,班子成员每人包联 1 个重点村、挂钩 2 个产业项
目,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考评”机制,把考核结果与干部
评优、晋升直接挂钩,让“干得好”的有舞台、“不作为”的没
市场;坚决破除“等靠要”思想,组织镇村干部到 XX 县(先进
地区)跟班学习一周,开展“乡村振兴怎么干”大讨论,要求每
个村结合实际拿出“一村一策”(比如 XX 村依托茶园发展研学
旅游,XX 村利用闲置农房搞民宿集群),把“规划图”变成“施
工图”;坚决树牢“群众视角”,从下周开始,开展“书记遍访农
户”行动(我本人带头包联最偏远的 XX 村),镇村干部每周至
少 3 天进村入户,重点走访脱贫户、留守老人、返乡青年,把群
众的“牢骚话”“金点子”记在本子上、落在工作里——因为我
们深知,乡村振兴不是“干部的政绩工程”,而是“群众的幸福
工程”,只有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形成“众人划桨开
大船”的合力。
二、以“产业振兴”夯实“振兴之基”,让乡村发展的内生
动力在“特色深耕”中破茧成蝶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筋骨”。我镇虽有茶叶、竹编、生态养
殖等传统产业,但存在“有产品没品牌、有规模没效益、有特色
没链条”的问题——比如我们的“XX 云雾茶”品质不输名茶,
却因缺乏统一包装和营销,每斤售价比邻县同类产品低 20 元;
竹编工艺传承百年,但 80%是散户加工,年产值不足 500 万元;
生态养殖的土猪、土鸡,因冷链物流不配套,只能低价卖给商贩。
针对这些问题,镇党委已制定“三链融合”发展路径:强
“链条”,让产业“串珠成链”。重点打造“东部茶旅融合示范带”
“中部特色种养产业区”“西部生态康养休闲圈”三大板块(具
体来说:东部以 XX 村为核心,整合 1200 亩茶园,引进龙头企
业建设标准化加工厂和茶文化体验馆,推出“采茶+制茶+品茶”
研学路线;中部依托 XX 合作社,带动周边 5 个村发展高山蔬菜
种植和黑猪养殖,建设冷链仓储中心,对接县城商超直供;西部
利用 XX 水库和古村落资源,引进社会资本开发民宿集群,配套
建设垂钓园、药膳坊)。提“品质”,让产品“增值增效”。设立
200 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其中镇财政配套 100 万元,争取县级资
金 100 万元),重点支持品牌创建——今年内完成“XX 云雾茶”
地理标志认证,统一设计包装并上线电商平台;组织竹编艺人参
加省级非遗展销会,开发“竹编+文创”产品(比如竹编灯具、
竹编摆件);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让每颗蔬菜、每只土鸡
都有“身份证”。聚“主体”,让动能“活水涌流”。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