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示范区管委会2025年促进生态文
化旅游安全健康发展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利用周末时间召开这个专题会议,既是落实上级
关于生态文旅融合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立
足示范区当前发展实际、直面问题挑战的“诸葛亮会”。刚
才,文旅局通报了上半年生态文旅安全工作情况,应急管理
局、市场监管局、林业局分别作了发言,既讲成绩也摆问
题,讲得很实在、很具体。借此机会,我结合近期调研、督查
掌握的情况,以及暑期旅游旺季暴露出的新情况新问题,讲三
点意见,概括起来就是“回望来路明方向、直面当下抓整改、
展望未来谋新篇”。
一、以“归零心态”看清生态文旅发展的“成长坐标”
今年是示范区获批“省级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
第三年,也是我们应对疫情后旅游市场复苏、推动高质量发展
的关键一年。回顾上半年,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
是,我们顶住了暑期极端天气、周边景区分流竞争等压
力,1-7月接待游客量达328万人次,同比增长27.6%;旅游综合
收入28.7亿元,同比增长31.2%,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更可
喜的是,我们的生态底色越擦越亮,核心景区森林覆盖率稳定
在89%以上,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成功入选“全国生态文旅
低碳发展试点”;文化挖掘更深了,“非遗进景区”“乡贤讲
古”等活动常态化开展,竹编、木作等传统手工艺体验项目日
均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带动周边农户人均月增收1500元。这
些成绩的背后,是全体干部群众“白加黑”“5+2”的辛苦付
出,是各部门协同作战的强大合力,更是我们始终坚持“生态
优先、文化为魂、安全为基”发展理念的实践成果。
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成长中的烦
恼”。比如,上周三市文旅局督查通报中指出,我县3A级景
区“云栖谷”部分徒步道护栏锈蚀严重,2家农家乐厨房食品留
样不规范;暑期暴雨期间,S203旅游专线发生小规模塌方,虽
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暴露出应急响应机制不够灵敏;还有游客
反映,部分景区讲解服务同质化严重,“照本宣科”多、“互
动体验”少,个别民宿存在“线上图片美、线下设施旧”的问
题。这些问题看似是“小毛病”,实则是影响游客体验、制约
产业升级的“大隐患”。
这里我想强调一个观点:生态文旅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游
客多了、收入涨了”,而是一个“成长—反思—提升”的螺旋
上升过程。就像种庄稼,春种夏耘才能秋收冬藏。我们既要看
到“亩产”增长的喜悦,更要算清“地力”消耗的账、算
准“品种”优化的账。只有始终保持“归零心态”,把成绩当
作新的起点,把问题当作改进的方向,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站稳脚跟、行稳致远。
二、以“问题导向”筑牢安全发展的“防护堤坝”
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更是生态文旅的“底线工程”。从近
期上级督查、群众投诉、舆情监测的情况看,当前我们面临的
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力攻坚
整改。
第一,交通安全要防“堵点”。 暑期是旅游旺季,也是交
通事故高发期。据统计,7月以来,我县旅游专线共发生交通事
故5起,虽均为轻微剐蹭,但反映出部分路段标识标牌设置不规
范、旅游大巴调度不合理、驾驶员安全培训不到位等问题。特
别是S203线“十里画廊”段,旅游大巴占道停车、随意调头现
象突出,游客反映“开车比走路还慢”。这里明确要求:交通
局要在8月20日前完成旅游专线全路段隐患排查,增设临时停车
位100个、减速带20处;文旅局要联合交警大队推行“错峰发
车”制度,旺季每日7:00-10:00、14:00-17:00实行分时段预
约,避免车辆扎堆;各旅行社要严格落实“一车一检”制
度,严禁使用已达报废年限或安全设施不全的车辆。
第二,景区安全要盯“重点”。 景区是游客最集中的区
域,也是安全事故的“易发地”。从近期检查情况看,部分景
区存在“重开发、轻维护”倾向:比如“红杉林”景区玻璃栈
道防滑垫老化,有游客滑倒擦伤;“清溪谷”漂流项目救生衣
破损率达15%,救生员持证上岗率不足80%;还有个别景区消防
通道被摊位、电动车占用,一旦发生火情后果不堪设想。针对
这些问题,各景区要立即开展“拉网式”安全检查,8月15日前
完成设施设备维护、救生器材更换、消防通道清理;应急管理
局要牵头建立“景区安全台账”,实行“一景一策”,对问题
突出的景区实行“黄牌警告”,限期整改不到位的暂停营业。
第三,食品安全要守“节点”。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
先。暑期气温高、湿度大,食品安全风险陡增。从市场监管局
抽检情况看,部分农家乐、小吃摊存在“三无”食品、过期食
材问题,上个月还查处了一起“野生菌中毒”事件(虽未造成
严重后果,但性质恶劣)。这里要重申:所有餐饮单位必须严
格执行“明厨亮灶”制度,食材来源必须可追溯,野生菌加工
必须做到“三熟”(煮熟、炒透、确认无毒);市场监管局要
联合乡镇食安办,对景区周边餐饮单位开展“晨查+夜巡”,每
周至少抽查30家,发现问题当场处罚、公开曝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