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助残服务提质增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助残服务提质增效工作会议,主要
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总结前期
全市助残服务工作的成效与不足,推广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部署下一阶
段重点工作,推动全市助残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市委、
市政府相关领导,各县(区)分管负责同志,市残联、民政局、卫健委、
财政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部分乡镇(街道)残联工作代表。刚
才,县镇、区街道就本地助残服务工作作了汇报发言,讲的都很好,既有具
体做法,又有成效数据,更有深刻思考,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各自实
际,认真学习借鉴,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助残服务提质增效的重大意义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助残服务工作不仅关系到千万残疾人的切身
利益,更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
体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将助残服务工作纳入民生
工程重点推进,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残疾人生活质量得到显著
改善。截至 2024 年底,全市共有残疾人约 15.6 万人,已纳入各类帮扶服务范围
的达 14.8 万人,覆盖率达到 94.9%;建成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12 个,乡镇(街
道)残疾人服务站 136 个,村(社区)残协实现全覆盖;累计为残疾人提供就业
培训 2.3 万人次,帮助 8900 余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共计 3.2
亿元,惠及 11.5 万名残疾人。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市助残服务工作取得了阶段
性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与先进
地区的工作水平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比如,部分地区服务流程不够优
化,存在办事环节多、时限长的问题;一些基层服务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匮乏,服
务精准度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数据共享不充分,“信息孤岛” 现象依然存在等。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残疾人事业发展
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心残疾人、关爱
残疾人”。我们必须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助残服务提质增效工作
的重大意义。这是保障残疾人基本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残疾人
作为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让残疾人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
务,才能真正实现 “弱有所扶”,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完善社会保障
体系、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助残服务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
好这项工作,能够有效解决残疾人在生活、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困难,提升他
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推动高质量
发展、建设文明城市的内在需要。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水
平上,更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关爱程度上。做好助残服务工作,能够彰显城市
的温度和底蕴,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竞争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学习先进经验,找准助残服务提质增效的突破口
刚才,县镇介绍了他们以 “高效办成一件事” 为重要抓手,在
助残服务中巧做 “加法” 的经验做法,给我们很大启发。全市各级
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借鉴这些好经验、好做法,结合自身实际,找
准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推动助残服务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以 “一窗通办” 为核心,在提升服务速度上做 “加法”
县镇通过设置 “助残服务综合窗口”,将残疾人证办理、辅具适配申请等高
频事项集中整合,实现了 “一次告知、一窗受理、限时办结”,平均缩短办事时
限 50%,这一做法值得在全市推广。当前,我市部分地区助残服务存在事项分
散、流程繁琐、多头受理等问题,导致残疾人办事 “多头跑、跑多次”。针对这
一问题,我们要以 “一窗通办” 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助残服务事项集中办理。
一是要整合服务资源。各县(区)要整合残联、民政、卫健等部门的助残服务事
项,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 “助残服务综合窗口”,实现 “一个窗口受理、多个部门
协同”。要梳理编制助残服务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明确办理条件、所需材料、
办理流程和时限,让残疾人一目了然。二是要优化办事流程。要对现有助残服务
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取消不必要的环节和材料,推行 “容缺受理”“告知承诺” 等制
度。对于残疾人证新办、换领、补贴申请等高频事项,要制定标准化办理流程,实
现 “材料一次提交、内部流转办理、结果及时反馈”。三是要压缩办理时限。要
以县镇为标杆,对标先进,查找差距,力争将各类助残服务事项的办理时限平
均缩短 40% 以上。对于能够当场办理的事项,要做到 “即来即办”;对于需要审
核审批的事项,要明确时限,限期办结,切实让残疾人感受到服务的 “加速度”。
据统计,目前我市仅有 35% 的乡镇(街道)实现了助残服务事项 “一
窗通办”,与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各县(区)要制定具
体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到 2025 年底,全市所有乡
镇(街道)全部实现助残服务 “一窗通办”,让残疾人办事更加便捷高效。
(二)以 “主动上门” 为抓手,在提升服务温度上做 “加法”
县镇针对行动不便的重度残疾人,变 “坐等受理” 为 “主动敲门”,累计入
户服务 200 余人次,为 30 余名出行困难对象 “送证上门”,这种做法充满
了人文关怀,体现了服务的温度。我市现有重度残疾人约 4.2 万人,其中大
部分行动不便,出门办事困难。对于这部分群体,我们不能让他们 “求人办
事”,而要主动 “上门服务”,把温暖送到他们身边。一是要建立定期上门服务
机制。各县(区)要组织残联、村(社区)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定期深入
重度残疾人家庭,开展 “敲门行动”。要制定上门服务清单,包括政策咨询、
材料收集、证件送达、辅具适配评估等服务内容,确保服务精准到位。二是
要突出服务重点。要重点关注重度残疾人、独居残疾人、贫困残疾人等特殊
群体,建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