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2025年全市城市生活垃 圾分类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我们收听收看了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电视电话 会议,深受启发、备受鼓舞。省里的会议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 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我们随即召开全市推进会,目的就是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总结我市前一 阶段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对下一阶段的攻坚任 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在坚定信心中巩固来之不易的良 好局面 生活垃圾分类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亲自部署、亲自推 动的“关键小事”,更是关系民生福祉、关系城市文明、关系 生态建设的“国之大者”。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垃圾 分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全市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广大市民 积极参与,推动我市垃圾分类工作从试点探索迈向了常态化、 制度化推进的新阶段,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一是工作体系基本形成,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回 顾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共同努 力,垃圾分类工作的“四梁八柱”已初步建立。我们坚持高位 推动,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将垃圾分类 工作纳入各区、市直各单位的年度绩效考评体系,形成了“市 级统筹、属地负责、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截至 去年底,全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度均达到90%以 上,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达到95.67%,公共机构生 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为全面铺开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兵马未动,粮 草先行。我们深知,没有坚实的硬件基础,垃圾分类就容易流 于形式。去年以来,我们坚持系统规划,多方筹措资金,全力 补齐短板。日处理能力达1000吨的垃圾筛分设施项目已于今 年1月成功启动试运行,有效缓解了末端处置压力。备受关注的 市中心城区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也于同期投入运行,日处 理能力达到300吨,一举解决了中心城区无餐厨垃圾专业处理设 施的历史难题。此外,各县(市)的终端处理设施建设也在加 速推进,*县、*县等地的项目正按计划建设,*县日处理50吨的 餐厨垃圾处理厂已建成投运。这些设施的建成投用,为实现垃 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提供了强大支撑。 三是宣传引导深入人心,文明风尚日益浓厚。我们坚持把宣 传引导作为贯穿始终的生命线,创新方式方法,营造浓厚氛 围。全市成立了118个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进社 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医院、进商场的“五进”活动。我们 成功举办了“X”短视频创作大赛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 动,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让“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 理念深入人心。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广大市民群众从“旁观 者”变成了“参与者”,从“被动分”转向了“主动分”,垃 圾分类正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城市文明的亮 丽名片。 四是城乡统筹一体推进,探索出宝贵经验。在推进城市垃圾 分类的同时,我们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模式。特别是我们立足农业大市的实际,在秸秆综合利用、畜 禽粪污资源化等方面下功夫,取得了良好成效。2024年,全市 秸秆利用率达到95.1%,我们探索出的农村畜禽养殖粪污资源 化利用“*模式”在全国得到了推广,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率达到100%,实现了“零”填埋。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 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结果,值得我们充分肯定。 二、正视问题,认清形势,在深刻反思中找准攻坚克难的主 攻方向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短板 和弱项,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问题导向。对照省委、省 政府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期盼,对照先进城市的水平,我 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设施覆盖仍有盲区,体系衔接不够顺畅。虽然我们取得 了一定进展,但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全链条体系仍 存在“断点”和“堵点”。部分老旧小区、城中村的分类收集 容器配置还不齐全、标准不高;分类运输车辆数量不足、标识 不清的问题依然存在,“混装混运”现象在一些地方仍有发 生,挫伤了群众分类投放的积极性。整个收运处体系的精细 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 二是分类投放准确率有待提高,源头减量任重道远。从督导 检查情况看,居民对“四分类”标准(即可回收物、有害垃 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的掌握还不够精准,分类投放的准 确率距离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厨余垃圾中混有塑料袋、纸 巾,可回收物中夹杂污染物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在源头减 量方面,过度包装、一次性消费品滥用等问题依然突出,全社 会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产生的行动自觉尚未完全形成。 三是“两网融合”深度不够,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两网 融合”,即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融合,是 实现垃圾资源化的关键一环,也是我们当前工作的突出短板。 目前,我市的再生资源回收仍以市场自发形成的“游击队”为 主,存在布局散乱、管理粗放、回收价格波动大等问题。特别 是对于废玻璃、废塑料、旧衣物等低值可回收物,市场回收意 愿低,往往被混入其他垃圾,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如 何打通两个网络,建立规范高效的回收体系,是我们必须破解 的难题。 四是责任压实尚有差距,长效机制仍需健全。部分单位和部 门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存 在“一阵风”“运动式”的思想,工作时紧时松。有的单位主 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满足于一般性号召,在精细化管理和常态 化督导上下的功夫不够。财政保障机制虽然已经建立,但在资 金投入的精准性、有效性上还有提升空间。执法监督的力度需 要进一步加大,相关法规制度的“牙齿”还没有完全亮出来。 这些问题,既有历史欠账,也有新发展阶段的挑战。我们必 须高度重视,深刻剖析,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