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专题研讨
会上的发言:凝聚同心合力共筑人民之城
同志们: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在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的关键时
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新时代城市发展
辉煌成就,科学研判当前形势,系统擘画了未来我国城市工作的宏伟蓝图与发展路
径,为我们深刻理解城市工作新规律、新征程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
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特别是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
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对于我们全市立足新起点、开启城市发展
新篇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学习体会和贯彻思
路:
一、深化规律认识把握核心要义,筑牢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的理论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
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
焦人民群众的需求。”此次会议,正是在这一根本理念指导下,对城市发展规律与
实践路径进行的最新科学总结与战略部署。深刻理解会议精神,必须提高政治站
位,精准把握其内在理论逻辑与实践要求。
(一)深刻把握城市发展的人民性特质,坚守建设为民的初心使命。本次会议
旗帜鲜明地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贯穿城市工作的核心理念。这
深刻昭示,城市的所有发展与治理活动,其最终归宿都在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脱离人民需求,城市工作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必须深刻
认识到,优化城市体系、提升宜居水平、增进民生福祉,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都必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具体而言,就是要将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城市
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尺。在规划制定中充分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在建设过程中尊重
群众意愿、保护群众权益;在治理实践中畅通民意表达、回应群众关切。当前我市
正处于城市能级跃升与品质提升的关键期,尤其要警惕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出
现的“见物不见人”倾向,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环
境、安全等实际问题摆在首位,通过更加科学精细的制度设计和资源配置,努力把
城市建设成为承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
目标愿景。
(二)深刻把握城市治理的系统性特征,凝聚多元参与的磅礴力量。会议明确
指出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的特质,强调对城市工作必须系统谋划、统筹协调。这
一论断揭示了现代城市治理的内在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超越单一部门的视角,树
立整体政府思维,更要善于发动和汇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
容。对于我们统战工作而言,这既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广阔舞台。统一战线
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是参与城市治理的宝贵资源。在优化城市空间结
构、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具体工作中,需要我们善于协调
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新阶层人士的智慧力量,为决策提供专业性、
建设性意见;在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
明城市方面,要紧密联系文化界、民族宗教界人士,引导他们共同守护城市文脉、
提升文明风尚;在应对城市安全风险、构建韧性城市方面,要充分运用民族宗教协
调机制、非公经济联系机制等,有效化解潜在矛盾,提升协同应对能力。因此,新
时代的城市治理,必然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法治保障的多元化、立体化格局,统一战线在其中承担着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协
调关系、化解矛盾的独特使命和责任。
(三)深刻把握城市发展的时代性内涵,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步伐。会议
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同时精准分析了我国城
镇化进入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新阶
段。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方位,坚持从实际出
发,走内涵式发展、集约高效发展的新路。这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内
在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征之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本身就决
定了我国城市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当前,推动我市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
紧扣会议提出的“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目标,坚持以推动高质量
发展为主题,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摒弃单纯追求规模扩张、速
度至上的老路,将发展重心放在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上。尤
其要结合我市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提升城市
综合承载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保障民生底线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统战工作服
务城市发展,就是要引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深刻理解这一重大战略转向,将智慧和
力量聚焦到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等关键任务上
来,共同为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现代化道路献计出力。
二、找准统战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在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彰显独特优势
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关键在于知行合一、狠抓落实。作为市委常委、统战部部
长,必须紧密结合统战工作职能和全市城市发展大局,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将会
议提出的“七个着力”重点任务与统一战线服务发展的优势领域有机融合,实现同心同
向、同频共振。
(一)激发创新动能,赋能城市转型升级。中央会议将“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
新城市”放在重要位置,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动能。一是强化思
想引领,汇聚创新共识。要面向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特别是企业家和科技工作者,深
入开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宣讲,重点阐释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创新
城市的战略意义。引导他们深刻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破除思想上的顾
虑和障碍,增强投身科技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依托“同心大讲堂”、“企业家沙
龙”等平台,解读最新科技创新政策与城市产业发展方向,鼓励他们将企业发展、
个人成长与城市创新驱动战略紧密融合。通过深化思想政治引领,引导民营企业家
坚定发展信心,提升创新能力,勇于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鼓励党外知识分子发
挥智力优势,面向城市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攻关;支持新阶层人士中的科技领军
人才和创新团队,在城市搭建的科技创新平台上大展身手。二是畅通建言渠道,优
化创新环境。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的优
势,围绕“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破除创新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城市更新中
的科技创新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关键议题,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和
前瞻性研究。建立健全常态化、制度化的问题反映和建言献策机制,鼓励民主党派
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在人大政协平台上提出高质量的议案提案和调研报告,为党委政
府科学决策提供来自一线的真实情况和建设性方案。尤其要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
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完善创新人才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及时反映民营
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的诉求和建议,推动创新要素更加顺畅地流动,政策环境持续改
善。三是搭建平台载体,促进协同攻关。整合统战系统各方资源,围绕城市确定的
重点创新产业和发展方向,推动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支持各民
主党派、工商联及统战团体牵头或参与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高等院校、科
研院所、龙头企业与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合作。发挥海外联谊会、侨联等组织
作用,积极引入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先进技术成果,服务我市创新城市建设。大力支
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打造一批服务科技创新、文化创
意、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新载体。积极推广“统战+科技”“商协会+产业研究院”等新模
式,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耦合,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增强城市发展新动能注入源头活水。
(二)增进团结和谐,夯实城市善治根基。会议将“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
市”、“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列为重要任务,强调历史文化保护、文明素养
提升、安全底线坚守。一是赓续精神血脉,强化价值引领。我市历史文脉深厚,民
族宗教结构多元。我们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支持宗教界对教义教
规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引导信教群
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各宗教团体和场所挖掘、阐释宗教文化中蕴含的
崇德向善、诚信友爱、和谐共生等积极因素,并融入城市文明创建活动。联合相关
文化界统战力量,积极参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完善工作,为保护好老城
风貌、街巷肌理、非遗项目等历史文化遗产建言献策、贡献力量。指导民主党派组
织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的文化工作者创作反映城市发展、弘扬时代新风的优秀文
化产品,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二是促进交融互嵌,深化民族团结。深
入贯彻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城市
空间和社区层面,大力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的落地见效。依托城市
社区治理创新平台,支持打造更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红石榴家园”等嵌入式
社会结构样板。关心关爱少数民族群众在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完
善服务管理体系。发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作用,协助党委政府宣传好党的民族
政策,妥善化解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引导少数民族企业参与城市发展与经
济建设,在创新创业中实现共同发展。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保障各民族共享发展
成果,让城市成为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共同家园。三是强化风险防范,维
护平安底线。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基石,韧性是城市面对冲击的关键能力。统一战线
工作要高度关注城市治理中的风险点、敏感点。建立健全与民族宗教界人士、非公
经济代表人士、新媒体从业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常态化联系沟通与信息反馈机制,密
切关注社情民意,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强对重点领域风险隐患的分
析研判,特别是涉及城市更新、房屋安全、公共服务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