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市流动儿童和留守
儿童权益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正式启动全市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权益
保障工作小组运行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少年儿童
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做好这两类特殊儿童群
体的权益保障,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是
夯实国家长远发展根基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深刻领悟其极端
重要性,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全国民政会
议精神,正视我市工作面临的挑战与短板,全面增强思想自觉
和行动自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推动保障工
作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一、深化战略认识,扛起时代赋予的政治责任
做好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工作,承载着对民族未来的深沉嘱
托,牵动着万千家庭的福祉冷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
出:“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战略任务,事关长远”。进入新
发展阶段,保障其健康成长不仅关乎个体命运转折,更深层次
上影响新型城镇化成色、社会公平正义维系与党执政基础的稳
固。当前,伴随我市城镇化进程加速深化,流动人口规模持续
攀升,由此带来的儿童保障需求日益凸显复杂性和多元性。对
此,我们必须破除“单打独斗”思维,牢固树立“大保障”理
念,深刻认识到这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基础性、
长期性工程,需要全市上下统一意志、协同发力,方能构筑起
坚实屏障。
(一)胸怀“国之大者”,深刻把握极端重要性与战略价值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是时代发展的特定产物,承载着经济社
会结构转型的深刻印记。他们的境遇,是观察社会文明程度和
治理效能的灵敏窗口。保障其合法权益,首先必须将其置于民
族复兴伟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全局中来考量。从历史维度
看,他们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者奉献付出背后的牵挂,解决好
其成长问题,是对劳动者贡献的回馈,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
本质要求。从现实维度看,这类群体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影响
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质量与人本温度。教育融入的障碍、心理
健康的隐忧、社会保障的滞后、安全防护的薄弱,若处理不
当,极易衍生社会风险点,阻碍阶层良性流动与社会活力激
发。从长远维度看,儿童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未来竞争力。未
能充分保障其发展权,意味着潜在人力资本的折损,也将对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构成长远制约。因此,我们必须从巩固
党的执政根基、保障国家人才梯队可持续储备的高度,深刻理
解这项工作的极端战略价值,真正将其作为重大的政治责任扛
在肩上、抓在手上,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二)直面现实挑战,精准识别问题短板与发展掣肘
客观认识我市保障工作的现状是精准施策的基础。需清醒看
到,对照党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仍存在不容忽视的“瓶
颈”问题:教育公平方面,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与流动人口动态
变化间的结构性矛盾有待破解。公办学位供给未能完全匹配需
求增长,“两为主、两纳入”政策在细节执行层面尚存优化空
间,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公平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压
力仍然存在,部分儿童在入学门槛、适应过程、隐性排斥方面
仍需突破。身心健康领域,监测数据和专项研究表明,流动、
留守背景显著增加了儿童罹患心理问题的风险阈值。当前我市
虽已设定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配置目标,但如何将标准化服务转
化为精准化、个性化的关爱干预,提升服务的渗透率和有效
性,形成“发现-评估-干预-转介-康复”闭环链条,仍需体系
化支撑。社会保障衔接,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打通尚存堵
点,尤其是在跨区域医保报销、健康档案转接、特殊困难儿童
救助资源整合等方面,部门间信息壁垒与制度缝隙影响了普惠
政策对最末端人群的可及性。安全保障体系,家庭监护责任的
部分缺失或弱化,使其成为各类意外事故、安全威胁和社会伤
害的易感群体。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农村薄弱地区,需要社
区、学校、政府联防联控机制提供更强有力的补位支持。这些
短板既反映了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挑战,也暴露出我们工作中存
在的理念偏差和行动不足。
(三)强化系统思维,统筹协调多元力量与全局部署
破解上述问题,必须摒弃就事论事的零敲碎打和部门分割的
局限性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
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这深刻启示我
们,保障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权益绝非单一部门职责,而是牵
动整个社会资源的协同战役。需在顶层设计中贯彻“党委领
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核心原
则。在战略引导层面,要将儿童优先发展理念深度融入经济社
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政策体系设计,确保资源投入、项目规
划、服务部署向困难儿童群体倾斜。在机制协同层面,必须突
破体制内藩篱,民政、教育、公安、卫健、医保、人社、妇
联、共青团等部门需建立清晰的责任清单和高效的信息、资源
流转通道,变“单线运行”为“集群作战”。在社会动员层
面,要完善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激发市场力量、专业社会组
织、社区资源、志愿者队伍的内生动力,构建政府保基本、社
会做补充的“双轮驱动”格局。在家庭赋能层面,须将强化监
护人主体责任作为源头治理的关键一环,通过法治教育、指导
服务、能力提升与必要监督相结合,筑牢保障根基。唯有统筹
发力,才能汇聚成保障儿童美好明天的磅礴力量。
二、聚焦关键突破,健全长效精准的保障体系
解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贵在精准,重在长效。习近
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我们
应以落实国家《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为纲,紧密
结合本市社情民意与发展阶段特点,突出问题导向与结果导向
相统一,聚力攻坚关键环节,系统构建保障体系。“精准滴
灌”的前提在于心中有“数”,发展成果公平可享的保障在于
制度健全,儿童平安成长的底线在于环环相扣的保护。
(一)构建“智慧中枢”:打造基于动态监测的精准保障机
制。一要健全全覆盖监测网络,实现精准识别。底数清、情况
明是精准施策的前提基础。必须严格落实上级关于开展监测摸
排工作的部署,以民政部门为轴心,联动教育、公安、卫健等
部门,依托国家儿童福利信息系统平台,运用大数据比对、网
格化排查等手段,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常态化、滚动式信息采集
更新。统一界定“流动儿童”(不满十六周岁、离开户籍
地)与“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统计口
径,不留盲区死角。重点掌握每名儿童的家庭结构、监护状
况、就学、健康、救助需求等核心信息,建档立卡、一人一
档,建立全市统一、动态更新的数据库。这不仅是数据统计工
作,更是为后续差异化、个性化服务奠定坚实基础。二要破除
数据壁垒障碍,实现资源整合。解决“数据孤岛”问题是提升
治理效能的关键。要强力推动部门间数据信息壁垒的实质性破
除。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明确数据交换标准、频率和范
围,通过技术接口互通、工作平台共治等方式,确保民政、教
育、公安、卫健、医保、人社等关键部门掌握的儿童信息能够
及时、安全、有效地汇聚融合与流动更新。整合汇聚的多元数
据,通过科学建模分析,方能精准识别风险点、服务短板和潜
在需求,为精准匹配资源和政策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三要
强化数据分析应用,驱动科学决策。动态监测的最终目的在于
指导实践。要深度挖掘整合数据的价值,建立多维度分析模
型。定期研判流动趋势、年龄结构、区域分布、需求特征等宏
观变化态势,评估各项政策实施效果与资源投入效益。基于数
据分析,精准识别高危区域、高风险群体和服务缺口,动态调
整服务资源配置和政策干预方向,实现“数据—决策—服
务—反馈”的闭环管理,确保保障工作始终贴近实际需求、精
准高效运行。
(二)锻造“公平阶梯”:完善高质量可持续的教育保障体
系。一要刚性保障平等入学权利,力促“应入尽入”。教育公
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部门必须坚决扛起主体责任,科学
预测学龄流动人口变化趋势,前瞻性规划教育资源布局。加大
财政投入,多渠道、多层次扩充公办学位资源供给总量和优质
资源覆盖面,建立健全“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
办中小学为主”(两为主)和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区域发展总
体规划、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两纳入)的动态长效机制。优化
入学流程,精简证明要求,切实为随迁子女无障碍入学开通便
捷通道,严格执行阳光招生政策,杜绝任何形式的政策性障碍
和歧视性门槛,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进得来”。二
要深度促进融合共享发展,确保“优学乐学”。入学仅是起
点,核心在于发展质量。要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
全过程融入学校日常管理和育人体系。坚决防止标签化和排斥
性行为。建立针对留守儿童学业帮扶和生活关怀的专项制
度,推广“代理家长”、师生结对、同伴互助等有效模式。着
力促进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通过设计融入性课程、组织多元
文化交流活动、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等方式,增强其城市归属感
和文化认同感。着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乡村
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努力
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的质量差距。三要织密心理健康防护
网络,守护“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是成长的“生命线”。全
面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