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0 | 阅读 : 89 | 下载量 :0 投诉
2025 年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残联
的精心指导下,县残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
扣“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
全面发展”主线,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
位”的执行力,统筹推进民生保障、就业帮扶、康复服务、权益
维护等重点任务,全县残疾人事业发展呈现“基础更牢、服务更
优、氛围更暖”的良好态势。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聚焦精准兜底,织密民生保障“暖心网”。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上半年,我们坚持把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作为
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为目标,通
过“动态监测+精准施策+暖心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全力
筑牢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线。年初,我们即联合民政、乡村振兴、
医保等 7 个部门印发《2025 年全县残疾人社会保障专项提升行
动方案》,建立“县—乡—村”三级残疾人动态监测台账,组织
120 名基层残联工作者、村(社区)专职委员走村入户,对全县
2.3 万名持证残疾人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关注低保边缘家
庭、一户多残、以老养残等特殊群体。在排查过程中,我们发现
马鞍镇王家坪村肢体残疾人李大姐一家因丈夫突发重病陷入困
境,其子正读高二,家庭月收入仅 1800 元。工作人员立即启动
“急难救助”程序,3 个工作日内为其申请到临时救助金 1 万元,
并协调教育部门落实“雨露计划”补助,解了燃眉之急。类似这
样的案例,上半年全县共排查发现特殊困难残疾人家庭 176 户,
均通过“一人一档、一户一策”落实了针对性帮扶。在政策落实
上,我们坚持“应享尽享”原则,上半年累计为 1.2 万名困难残
疾人发放生活补贴 876 万元,为 9800 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
贴 693 万元,两项补贴发放准确率达 100%;推动残疾人“两项
补贴”与低保、特困供养等政策有效衔接,将 320 名符合条件的
残疾人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协调医保部门将 23 项残疾
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报销目录,为 680 名残疾人办理“一站式”
医疗费用结算,报销比例较普通群众提高 15%。特别值得一提的
是,我们在全市率先试点“残疾人保障证‘跨省通办’+上门办”
服务,针对行动不便的重度残疾人,由乡镇残联专委携带设备上
门核验,上半年累计上门办理证件 127 本,真正实现“数据多跑
路、群众少跑腿”。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民生保障既要“兜
得住底线”,更要“暖得了人心”。只有把政策落实到“最后一
米”,把服务做到残疾人心坎上,才能让残疾人真正感受到党和
政府的关怀。
二、聚力就业赋能,铺就融合发展“幸福路”。就业是民生
之本,也是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上半年,
我们围绕“促进残疾人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目标,创新开展
“技能培训+岗位对接+创业扶持”全链条服务,全力破解残疾
人就业难题。针对残疾人就业需求分散、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特
点,我们联合人社部门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季”活动,根
据残疾类型、年龄层次和就业意愿,开设电商运营、手工编织、
盲人按摩等 6 类实用课程,累计举办培训班 8 期,培训残疾人
320 人次。其中,针对视障残疾人开设的“盲人保健按摩进阶班”
尤为受欢迎,邀请省级盲人按摩大师授课,结课后 15 名学员全
部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目前已有 12 人在县城按摩店实现稳定就
业,月均收入达 4000 元以上。家住永安街道的陈师傅,曾因视
力障碍长期赋闲在家,参加培训后感慨:“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家
里的负担,现在有了一技之长,不仅能为家庭分忧,也找到了人
生的价值!”在岗位对接方面,我们创新搭建“残联搭台、企业
参与、残疾人受益”的供需平台,联合工业园区、商贸企业开发
适合残疾人的“爱心岗位”120 个,涵盖后勤保障、文印客服、
手工制作等岗位。4 月份举办的“春风送岗·助残就业”专场招
聘会,吸引 37 家企业参与,现场达成就业意向 89 人,其中 23
名残疾人通过面试顺利上岗。我们还与县内重点企业建立“一对
一”帮扶机制,推动 2 家企业设立“残疾人就业示范岗”,通过
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政策激励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上半年,
全县新增残疾人就业 186 人,其中按比例就业 102 人、集中就
业 35 人、灵活就业 49 人,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就业率达 58%,较
去年同期提升 3 个百分点。对于有创业意愿的残疾人,我们提供
“资金+技术+服务”全周期支持。设立“残疾人创业扶持基
金”,上半年发放创业补贴 21 万元,重点扶持残疾人创办的种植
养殖合作社、电商工作室等经营主体;联合农业农村局、电商
协会开展“助残创业乡村行”活动,邀请农技专家、电商达人深
入乡镇开展指导,帮助 12 名农村残疾人掌握特色种植、直播带
货等技能。例如,肢体残疾人张大姐在残联帮助下,通过短视频
平台销售自家种植的高山茶叶,月销售额突破 2 万元,还带动 5
名周边残疾人参与包装、发货,形成了“一人创业、多人增收”
的良好效应。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残疾人就业不仅是经济问题,
更是社会问题。只有让残疾人在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才能真正
消除偏见、促进融合,让他们更有尊严地生活。
三、聚智精准康复,托起健康成长“新希望”。康复是残疾
人回归社会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最迫切的需求。上半年,
我们以“人人享有基本康复服务”为目标,聚焦 0—17 岁残疾儿
童、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群体,优化康复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
量。针对残疾儿童康复“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关键,我
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