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党建引领矛盾纠
纷化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党建引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会议,主要
任务是总结推广 “党建 + 大调解” 模式的成功经验,部署下一步基层矛盾治理工
作,推动全市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工作再上新台阶。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市委社会工作
部领导班子成员、各县(市、区)党委分管社会治理工作的负责同志、各县(市、
区)社会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部分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以及村(社
区)代表。刚才,谷城县冷集镇、襄城区尹集派出所、枣阳市社会工作部等部门和
地区作了汇报发言,讲的都很好,既分享了实践经验,又提出了务实举措,我都同
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党建引领矛盾纠纷化解的重大意义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 “神经末梢”,矛盾纠纷化解是基层治理的核心课题。习近平
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
萌芽状态”。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把矛盾纠纷化解作为夯实党的执
政根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增进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抓手,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
是谷城县冷集镇创新推出的 “小三桌” 综合解纷工作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基层治
理实践经验,充分彰显了党建引领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核心作用。
从现实需求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矛盾纠纷呈现出类型多样
化、成因复杂化、诉求多元化的特点。农村地区的土地边界争端、邻里纠纷,城市
社区的物业矛盾、家庭矛盾等 “小纠纷”,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化解,很容易演变成
“大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2024 年,全市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 1876 件,其中
农村地区占比达 63.2%,城市社区占比 36.8%,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基层矛盾纠纷化
解任务依然艰巨。而谷城县冷集镇通过 “小三桌” 调解法,将 287 件矛盾纠纷的化
解率提升至 97.9%,从曾经的 “矛盾重镇” 变身 “和谐之乡”,这一实践充分证明,只
有坚持党建引领,才能找准矛盾化解的 “金钥匙”,才能让群众在每一起矛盾纠纷化
解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从治理效能来看,党建引领矛盾纠纷化解是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的关键路径。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具有密切联系群众、组织群
众、发动群众的天然优势。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组织协调作用和群
众工作优势,能够有效整合各类治理资源,形成矛盾纠纷化解的强大合力。市委社
会工作部在全市推广 “党建 + 大调解” 模式后,在 44 个村(社区)探索 “党建引
领、多元共治” 调解工作体系,打造了 “预防在先、调解在前、化解在早” 的基层矛
盾治理新范式,2025 年上半年,这些试点村(社区)的矛盾纠纷化解率平均达到
96.3%,较非试点地区高出 12.5 个百分点,群众满意度达到 98.7%,充分体现了党
建引领对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作用。
从群众期盼来看,矛盾纠纷能否得到及时有效化解,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获
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群众最期盼的是 “办事有人管、矛盾有人解、公平有保
障”。“小三桌” 调解法之所以能够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关键就在于它植根于群众之
中,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方式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在团湖店村,村民
小杨与邻居老张的耕地归属纠纷,通过村党支部书记搬来 “小矮桌”,讲邻里情、讲
典故,最终实现握手言和,这样的案例生动诠释了 “党建引领 + 群众路线” 的强大
生命力。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既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
具体体现,也是回应群众期盼的实际行动,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抓
实抓细各项工作。
二、总结推广经验,深入把握 “小三桌” 调解法的实践内涵
谷城县冷集镇的 “小三桌” 综合解纷工作法,即 “小矮桌”“小圆桌”“小方桌” 调解
法,是我市基层党组织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创新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治理智慧和实
践经验。我们要深入总结、全面推广这一成功模式,不断丰富和完善党建引领矛盾
纠纷化解的方法路径。
(一)“小矮桌” 话家常,筑牢邻里和谐 “第一道防线”
“小矮桌” 调解法以 “就地、就熟、就情” 为六字秘诀,将调解现场搬到农家院
坝、田间地头,用家常话解开群众 “心结”,是化解简单矛盾纠纷的有效方式。这种
方法的核心在于贴近群众、情理结合,让群众在轻松的氛围中明事理、消怨气。
从实践来看,“小矮桌” 调解法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一是调解场所灵活便
捷。几个茶缸子、几把木椅子、一张小矮桌,就是全部装备,不需要固定的办公场
所,能够第一时间在矛盾现场开展调解工作。2024 年,谷城县冷集镇通过 “小矮
桌” 调解法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琐事等简单矛盾 196 件,占全镇矛盾纠纷总量的
68.3%,平均每起纠纷的调解时间不超过 2 小时,真正实现了 “小事快调”。二是调
解力量群众信赖。依托党小组和网格调解小组,吸纳党员、乡贤担任 “和事佬”,这
些 “自己人” 熟悉村情民意、了解群众诉求,说话有分量、群众信得过。在冷集镇团
湖店村,由党员、乡贤组成的调解队伍有 32 人,年均参与调解纠纷 80 余件,群
众满意度达到 99%。三是激励机制激发活力。通过设立 “村级调解基金”,对积极参
与调解的村民给予 “文明户” 评选加分,营造了 “调解光荣” 的新风尚。2024 年,冷
集镇共有 56 名村民因参与调解获得 “文明户” 加分,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矛盾化解
的积极性。
推广 “小矮桌” 调解法,关键要把握 “情、理、法” 相结合的原则。要坚持以情动
人,用邻里情、乡土情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要坚持以理服人,用群众易懂的道理、
身边的案例讲清是非曲直;要坚持依法依规,在情理调解的基础上,引导群众树
立法治意识。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建强基层调解队伍,完善激励机
制,让 “小矮桌” 真正成为化解邻里矛盾、促进和谐的 “民心桌”。
(二)“小圆桌” 聚合力,构建多方联动 “化解共同体”
当 “小矮桌” 难以解决复杂矛盾时,“小圆桌” 议事机制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凝
聚多元力量,实现 “一般矛盾不出村(社区)”,是化解中等复杂矛盾纠纷的重要路
径。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资源整合、协同发力,打破了部门壁垒和条块分割,形成
了矛盾化解的强大合力。
从各地实践来看,“小圆桌” 调解法在整合资源、提升效能方面成效显著。一是
整合阵地资源。通过 “四室合一”(综治站、警务室、法律服务室、调委会),实现
了矛盾纠纷化解阵地的集中统一,为多方联动提供了物理空间。襄城区尹集派出所
依托 “小圆桌” 平台,将警务室、村委会、法律服务站等阵地资源有效整合,2025
年上半年共化解复杂矛盾纠纷 46 件,化解率达 95.8%。二是优化力量配置。集
合民警、法律顾问、乡贤等力量 “会诊”,形成了 “群众点单、警务室派单、调解员
接单” 的闭环模式。尹集派出所动员 46 名村干部、乡贤、律师兼任调解员,并制
作 “菜单” 上墙,让群众自主选择调解员,增强了调解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三是
强化能力建设。通过分级分类培训,推动调解队伍专业化发展。枣阳市采取集中授
课、案例分析、互相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全市 2213 名专兼职调解员开展专题培训
30 余场次,有效提升了调解员化解复杂矛盾的能力,2024 年该市复杂矛盾纠纷化
解率较上年提升了 8.3 个百分点。
推广 “小圆桌” 调解法,重点要健全联动机制、提升专业水平。要进一步完善部
门协同机制,明确各部门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职责分工,形成 “党委领导、政府负
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的工作格局;要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定期开展业务培
训,提升调解员的法律素养、沟通技巧和矛盾化解能力;要创新服务模式,推广 “点
单式” 调解服务,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调解服务。
(三)“小方桌” 除顽疾,打造系统治理 “终点站”
针对民事纠纷中的 “硬骨头”,“小方桌” 机制通过综治中心集中会商、系统治
理,确保复杂矛盾得到妥善解决,是化解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的关键抓手。这种方法
的核心在于集中攻坚、系统治理,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的 “终点站” 效应。
从实践成效来看,“小方桌” 调解法在解决重大疑难矛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集中会商破难题。村(社区)调解不了的案子上报到综治中心后,通过 “小方
桌” 集中归类会商,一批批、一件件落实解决。南漳县九集镇九仙观村村民李三贵与
全克双的房屋赔偿纠纷,通过镇综治办组织驻村民警、蹲点法官、镇综治办工作人
员等进行 “会诊”,最终达成赔偿协议,成功化解了这起僵持多日的疑难纠纷。2024
年,全市通过 “小方桌” 机制化解重大疑难矛盾纠纷 127 件,化解率达 92.5%。二
是多元力量驻点服务。基层司法所、派出所、法律顾问、医生、电工等人员陆续
入驻综治中心,为群众提供 “一站式” 解忧服务。谷城县冷集镇综治中心入驻各类
专业人员 18 名,涵盖法律、医疗、技术等多个领域,2025 年上半年为群众提供
“一站式” 服务 230 余次,群众好评如潮。三是分类施策抓源头。针对征地拆迁、
土地确权、家庭暴力等共性矛盾纠纷,定期召开会议,精准把脉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