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提级赋能工作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高规格召开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提级赋能工作
会,目的在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
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
民”的核心理念,全面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及省委、市委最新
工作要求。此次会议,将系统回顾奋斗历程,深度研判形势任
务,精准部署未来工作,动员全市上下凝聚更广共识、拿出更
实举措、激发更强动能,奋力推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在实
现“七连冠”辉煌基础上,实现向更高层次“城市文明”内涵
式增长的全面跃升,为我市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
市筑牢更加坚实的精神根基。刚才,几家单位的交流发言聚焦
实际问题、分享创新经验、明确发展路径,思考深入、举措有
力,极具启发意义和实践价值。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明辨转型大势,锚定文明坐标,深刻把握从“荣誉驱
动”到“价值内生”的历史性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这是我
们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全市上下近年来
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战略方
针,笃行不怠、接续奋斗,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七连
冠”,铸就了城市发展史上的璀璨里程碑。这份沉甸甸的荣
誉,是千万市民同心同德、砥砺奉献的结晶,是城市综合实力
与文明素养的集中彰显,多项开创性实践更赢得了中央文明办
及国家相关部委的高度认可。可以说,我们走出了一条契
合XX特质、彰显时代风范的精神文明建设特色之路,为城市能
级跃升注入了澎湃的精神动力和丰厚的道德滋养。步入“后七
连冠”时代,我们必须理性洞察、精准识变。
(一)价值引领工程:筑牢城市文明的精神内核。建设高水
平“城市文明”,首要在于构筑强大而持久的精神价值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
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我们要将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系统发力。一是理论武
装铸魂聚力。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
入人心,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普及体系。强化理论阐释精
准度,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善于运用群众语言和鲜活载体,将
其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讲透彻、说明白,使之成为全体市民的
思想罗盘和行动自觉。深化“四史”宣传教育,用好用活本地
红色资源和历史传承,增强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坚持正面引导为主,激浊扬
清,唱响主旋律,营造正气充盈、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打牢
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是道德建设成风化人。
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要创新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
先进典型选树宣传,放大榜样感召力,弘扬真善美,激发见贤
思齐的社会风尚。将道德要求有机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
行业规范、学生守则,强化规则意识与契约精神。健全诚信建
设长效机制,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营造守
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准和信用水
平。三是实践养成塑造新人。健全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和工作机
制,推动“爱心XX”品牌提档升级,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
范化、专业化、常态化。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
创建活动,深化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
建内涵。聚焦市民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强化法律法规对不文明
行为的刚性约束,辅之以宣传引导和柔性治理,引导市民从点
滴做起,知行合一,在参与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
升,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城乡善治图谱:破解融合发展关键瓶颈。城乡精神文
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我市迈向高品质“城市文
明”的主要瓶颈。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作为城乡融合的关键点和
城乡文明的交汇点,必须作为攻坚重点来抓。一是深化治理体
系再造。坚持高位推动,严格对标落实《XX市城中村现代化治
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全覆盖”年度目标。强
化“市区镇居”四级联动治理架构,压实主体责任,优化权责
清单,完善工作闭环。全面推行精细化网格管理,探索网格
员、安全员等职能整合,推动管理服务扁平化、高效化。总结
推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物业”统管、集体经济产权制度
创新等成功经验,鼓励基层首创,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多元
化治理模式。完善村民(居民)自治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提
升治理效能。二是推动文明要素融合嵌入。破除治理与创
建“两张皮”,将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深度植入治理各环节。在
治理标准制定、村规民约修订、物业服务规范中,有机融入消
防安全、环境卫生、生态保护、诚信经营、遵纪守法等文明内
涵。探索建立量化考核与柔性激励相结合机制,如借鉴推广道
德积分管理等,将文明素养提升与村民、租户的切身利益相挂
钩,使抽象的文明要求转化为可感知、可触达的行为引导和物
质激励,激发参与热情,实现环境改善与人文提质的良性互
动、螺旋上升。三是强化公共服务优质供给。优化城中村教
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补
齐短板,推动标准统一、服务均等。加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建设,丰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有效
化解矛盾纠纷,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通过系统性提升治
理水平和服务品质,切实增强城乡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
福感,为全域文明融合夯实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三)文化自信滋养:彰显城市文明的独特神韵。“历史文
化是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真正的文明高度,离不开其独特
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的彰显与延续。一是刚性守护历史
根脉。严格执行《XX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将历史
文化遗产保护刚性嵌入城市规划、建设和更新全程,强化前置
审批与过程监管。坚决落实保护优先原则,对历史街区、风貌
区、古建筑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严控建设强度和开发规
模,严防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等破坏性行为。健全历史文化名
城保护责任人制度,强化评估督查问责。发挥专家智库作
用,为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提供高质智力支持,确保每一处历
史遗存都得到有效保护和活化传承。二是活化利用焕发生机。
贯彻总书记强调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
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重要指示,大力
推行“微改造+有机更新”模式,运用“绣花”功夫对历史街
区、传统村落、旧厂房等进行保护性修缮与创新性利用。精准
挖掘提炼本地文化IP核心价值(如XX英雄、XX海蟹等),加强
研究阐释与创意转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探索多元化投
入机制和可持续运营模式,将重要历史遗迹(如XX城隍庙
等)打造为两岸青年交流、历史文化研学、文旅融合发展的知
名地标,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真
正融入现代生活、滋养城市精神、增强城市软实力与文化自
信。三是涵育城市人文气质。深入挖掘城市精神的时代内
涵,持续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品牌活动、
文化地标、文化精品。繁荣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优化市、区、
街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与服务供给。深化全
民阅读活动,建设书香社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讲好XX故
事,提升城市国际美誉度和文化辐射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
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文化创新丰富城
市文明内涵、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与人文温度。
二、聚焦关键跃升,筑牢善治根基,系统实施城市文明建设
提质增效专项行动
进入“城市文明”建设新阶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抓住牵
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进行攻坚突破。我们要紧紧围绕XX城
市战略定位,将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融会贯通,着
力在以下四方面构建高水平城市文明的坚实支撑。
(一)治理能力现代化攻坚行动:打通城乡文明融合任督二
脉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文明不均衡问题,是我市迈向更高品
质“城市文明”必须突破的藩篱。一是攻坚城中村治理“硬骨
头”。落实《三年行动方案》年度目标任务不动摇,压实区、
街镇主体责任,强化督导考核。推进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
沉、力量下倾,破解治理资源碎片化难题。深化党建引领基层
治理创新,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共治机制。强化政策集成
和综合执法,对治安防控、消防安全、环境卫生等痛点难点问
题开展专项整治。畅通利益表达协商渠道,有效化解治理中的
矛盾纠纷,提升依法治理、系统治理水平。二是构建数智赋能
治理新范式。加速推进“城市大脑”智慧平台向城中村延伸覆
盖,构建全域覆盖、动态感知、智能响应的城中村治理感知网
络。推进公共数据资源有序共享和场景化应用,提升风险预
警、精准治理、高效服务能力。深化“一网统管”模式在城中
村的落地应用,推动信息联通、流程再造、服务优化,以数字
化变革驱动治理模式、手段升级,显著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和
居民满意度。三是推动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培育发展社区社
会组织、专业社工队伍和社区志愿者,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
理新格局。强化村(居)民自治组织和业主委员会能力建设。
创新激励引导机制,激发社区党员、楼栋长、热心居民等多方
主体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健全完善协商议事平台和规则,提
升居民依法自治意识和能力,推动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走
向“多元协同”。
(二)核心价值浸润深化行动:塑造市民精神面貌新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践行,是城市文明建设的思想
灵魂。一是思想理论浸润入脑入心。持续创新理论武装工作方
法路径,拓展线上线下学习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