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档案史志馆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上
的研讨发言(生态文明思想)
尊敬的 XX 馆长,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次机会,在中心组学习会上,围绕《习近平
生态文明文选》这个主题,和大家交流一些我个人的、不一定成
熟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与其说是发言,不如说是我在近期学习过
程中的一次思想汇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坦白说,在系统学习《文选》之前,我对“生态文明建设”
的理解,更多停留在一些宏观的概念和日常的感知上。我知道这
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也看得到我们身边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
但对于其背后的深刻思想内涵和严密逻辑体系,认识是比较模糊
和零散的。通过这次专题学习,特别是对《文选》和总书记在全
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研读,我感受到了一
次强烈的思想冲击和认知升维。这不仅是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汇编,
更是一部充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著作,是一份指
引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绿色宣言”。
一、从“八个坚持”中感悟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学习过程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
想核心要义中的“八个坚持”。这八个方面,不是孤立的条款,
而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共同构筑起
一座宏伟的思想殿堂。
比如,“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这句话将生态提升到了文明
存续的根本高度。它让我跳出“就环保谈环保”的局限,从五千
年中华文明史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宏大视野去思考。历史上,
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的衰落,无不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今天保护生态,不仅仅
是为了解决当下的环境问题,更是在为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夯实
根基,是在履行我们这一代人对历史、对子孙后代的庄严承诺。
再如,“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句话充
满了温暖的人民情怀。它告诉我们,优美的生态环境,不同于其
他公共产品,它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
源、安全的食品、宜居的环境,是任何人都需要、谁也离不开的,
是衡量幸福生活的重要标尺。这让我更加理解,为什么总书记反
复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
态环境。因为这背后,是最深沉的民生关怀,是最质朴的人民立
场。
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则彻底颠
覆了我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定式。它要求我
们不能再孤立地看待一座山、一条河,而是要用整体的、联系的、
发展的眼光来统筹治理。一座矿山的修复,可能会影响到下游的
水质;一片草原的退化,可能会加剧远方的沙尘。这种“生命共
同体”的理念,不仅是自然科学的规律,更是一种高超的治理
智慧,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具备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这对于
我们档案史志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身边巨变中感受思想
的伟力
如果说理论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思想的深度,那么发生在我
们 XX 自治区这片土地上的真实故事,则让我触摸到了思想的温
度和力量。当我再读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时,脑海中浮
现的不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而是我们家乡实实在在的变迁。
我想到了曾被称为“死亡之海”的 XX 沙漠。几十年来,一
代代治沙人前赴后继,硬是让这片不毛之地的植被覆盖率从不足
5%奇迹般地提升到了 53%以上。如今那里不仅绿意盎然,更催
生了生态旅游、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成为了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