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中心卫生院院班
子及科室主任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院班子及科室主任会议。参加今天会议的,都
是医院各项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关键少数。这次会议的主
题,在刚才财务科通报七月份全院及各科室运营数据时,已经体
现得非常明确,就是要“正视现状、剖析问题、凝聚共识、共谋
发展”。刚才,各科室主任也都结合本科室的实际情况,谈了想
法、摆了问题、提了计划,讲得都很好,很实在。
召开这次会议,不是一次常规的工作例会,而是一次站在医院
发展十字路口的形势分析会,一次旨在统一思想、强化担当的动
员部署会。从八月份开始,财务数据月度公开将成为一项常态化
制度,这标志着我院的管理模式将向更加精细化、数据化的方向
转型。数据是冰冷的,但它反映的问题是现实而紧迫的;数据是
客观的,但它背后凝结的是每一位员工的辛勤与汗水。因此,今
天的会议,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大家透过数据看本质,从纷繁复杂
的日常工作中抬起头来,共同思考和回答三个根本性问题:我们
的现状究竟如何?我们未来的路在何方?我们脚下的步子应该怎
么迈?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思考,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现状,在数据与现实中找准发展坐标
审视自身是谋求发展的第一步。过去一段时间,在全体干部
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院的各项工作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门诊服务量稳中有升,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持续
拓展,行风建设和内部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效这些都是大家辛勤付
出的结果,值得充分肯定。
但是,成绩不能成为我们固步自封的理由。越是在平稳运行
期,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七月份的运营数
据,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我们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短板与
瓶颈。第一,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突出。从收入结构看,各
科室之间冷热不均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科室业务量持续增
长,收入贡献稳步提升;但也有的科室,业务指标长期徘徊不
前,甚至出现了同比下滑。门诊人次、住院床日、检查治疗收
入、药占比等关键指标,在不同科室间差异显著。这种不平
衡,一方面反映了不同科室服务能力的差距,另一方面也暴露了
我们内部资源配置、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优化空间。如果不能
有效解决这种“旱涝不均”的局面,就无法形成全院一盘棋、上
下一股绳的发展合力。第二,质量的“内涵性”建设滞后。收入
是医院生存的血液,但医疗质量才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长期以
来,我们更多地关注业务量、收入等外在规模指标,但在反映医
疗服务内涵的核心质量指标上,下的功夫还不够深,抓的力度还
不够大。目前,我们甚至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统、科学的医
疗质量指标监测体系。比如,我们的平均住院日、重点病种的临
床路径执行率、单病种质量控制水平、30天再入院率等关键数
据,与上级医院和同级先进单位相比,究竟处于什么水平?我们心
里没有一本清晰的账。这种质量管理的模糊状态是极其危险
的,它不仅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和安全,更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
在未来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中站稳脚跟。第三,服务的“竞争
力”亟待提升。群众的健康需求在不断升级,对就医体验的要求
也越来越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院的服务能力与人民群
众的期盼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
平有待提高,特色专科建设步伐缓慢,导致部分患者外流现象依
然存在。我们作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一员,上联大医院,下接
村卫生室,本应发挥好“桥头堡”的作用。但现实是,我们承接
上级医院下转患者的能力不足,对基层村室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未
充分显现。服务流程不够优化、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主动服
务意识不强等问题,仍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满意度。第
四,管理的“主动性”仍显不足。在日常工作中,“推一推动一
动、不推不动”的现象在少数干部身上依然存在。部分科室主
任习惯于当“甩手掌柜”,满足于完成常规任务,缺乏对科室发
展的长远谋划和主动作为。跨科室协作不畅,流程衔接存在堵
点,导致整体运行效率不高。此次会议强调“医疗为本,主动作
为”,正是要解决这种精神懈怠、责任虚化的倾向。科室主任作
为“领头雁”,如果缺乏“主人翁”意识和攻坚克难的担当,就
不可能带出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科室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同志
们,以上这些问题,既有历史积累的沉疴,也有新形势下出现的新
挑战。回避问题,问题不会自动消失;掩盖矛盾,矛盾只会越积越
深。只有敢于直面问题、深入剖析根源,我们才能找准下一步发
力的方向和突破口。
二、把握大势,在政策与机遇中明确前进方向
看清了自身的不足,还要善于抬头看路,看清我们所处的时代
背景和政策环境。当前,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
而全面的变革。对于我们这样的基层医疗机构而言,这既是前所
未有的挑战,更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首先,要深刻领会国家强化基层的政策导向。近年来,从中央
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政策措施,旨在“强基层、
补短板、提能力”。国家发改委启动的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以及
各级政府强调的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落实基层绩效工
资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举措都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基层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上级部门的要求非常明
确,就是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把基层医疗
机构打造成服务群众的“健康门户”。这一系列政策红利,为我
们改善硬件设施、引进培养人才、优化薪酬分配提供了坚实的
保障。我们必须主动学习、精准对接,把政策的“含金量”转化
为医院发展的“高质量”。
其次,要精准把握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指挥棒”效应。以
按病种分值付费(DIP)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为代表
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加速推进。这场改革的核
心,是从过去“按项目付费”转变为“按价值付费”,本质上是
对医院管理能力和医疗服务质量的一场大考。它要求我们不能
再走过去那种依靠“开大处方、做大检查”来增加收入的老
路。未来的竞争,是质量的竞争、成本的竞争、效率的竞争。哪
家医院能够用更合理的成本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