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长在局机关干部座谈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今天,我们利用周末时间坐在一起开这个座谈会,没有准备
冗长的材料,也没有设定严格的发言提纲,就是想让大家松松弦、
说真话,聊聊上半年的酸甜苦辣,碰碰下半年的思路火花。窗外
蝉鸣正盛,楼下的梧桐叶绿得发亮,可我知道,大家桌上的文件
堆得比树还高——刚才路过各科室,看到社保科的小王还在核对
老旧小区改造的补贴台账,预算科的老张电脑屏幕上还亮着专项
债项目的资金分配表,办公室的小李抱着一摞基层调研记录往档
案柜里归……这些场景,让我想起年初上班第一天,大家在会议
室墙上贴的那句话:“财政人脚下有泥土,心中有星光。”
一、回望来时路:在破局攻坚中淬炼“财政底色”
算起来,2025 年的进度条已经走过三分之二。这半年,对
我们来说是极不平凡的半年。记得春节刚过,市财政局就收到了
省厅发来的“提醒函”——受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结构性减税降
费政策叠加影响,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增速较年初
目标低 1.2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教育“双减”课后服务全覆盖、
基层医疗机构设备升级、农村养老服务中心三年行动计划等 8 大
类民生项目集中进入资金拨付高峰期,“保基本民生”的压力比
往年大了三成。
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同志们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我翻了翻上半年的工作日志:1—6 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完成 87.6 亿元,虽然增速放缓,但我们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挖
潜非税收入,硬是多争取了 3.2 亿元的可用财力;民生支出占比
始终保持在 78%以上,其中老旧小区改造投入 1.8 亿元,惠及居
民 2.3 万户,比去年同期多了 4000 户;更让我欣慰的是,在专
项债项目谋划上,我们打破了“等上级给项目”的惯性思维,由
预算科牵头、各业务科室联动,组建了“项目谋划专班”,仅用 3
个月就储备了 12 个符合国家投向的优质项目,其中“智慧农业
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一次性通过财政部评审,争取到专项
债额度 2.5 亿元——这是近三年来我们单笔最大的专项债项目。
这些数字背后,是大家的辛苦付出。我记得 3 月份专项债申
报最紧张的时候,经建科的陈科长带着科室同志连续两周住在办
公室,为了核实一个冷链物流项目的投资强度,专门跑到临港开
发区蹲点三天,跟着企业会计核发票、对合同;社保科的李姐为
了精准测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提标后的财政补贴缺口,把全市
12 个县区的参保数据翻了个遍,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
字,最后提出“分档补贴+动态调整”的方案,既保障了困难群
体权益,又避免了财政资金“撒胡椒面”;还有办公室的同志,
为了配合巡视整改,连续加班半个月整理台账,有位老同志腰椎
不好,疼得直不起身,就趴在桌上继续核对资料……这些细节,
我都记在本子上。财政工作从来不是“坐在办公室算数字”,而
是要把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把每一份责任都扛在“肩
头上”。
二、立足当下事:在躬身笃行中厚植“为民情怀”
上周三,我跟着教科文科的同志去市第三中学调研“双减”
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情况。在操场边,一位接孩子放学的老教师拉
着我的手说:“现在课后服务内容丰富了,书法、编程、篮球课
都有,孩子们愿意留,我们当家长的也放心。就是听说财政给每
节课补贴 80 块钱,这钱能真正用到老师身上不?”当时我开玩
笑说:“您放心,我们的账比自家记账还细。”可回头想想,群众
的“放心”二字,分量有多重?
财政工作的“根”在民生,“魂”在民心。这半年,我们围
绕“民生小事”做了不少探索:比如在农村养老方面,针对部分
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建得起、用不好”的问题,我们联合民政部
门修订了《农村养老服务中心运营补助办法》,把“服务人次”
“老人满意度”纳入考核指标,直接和补助资金挂钩,现在已有
5 个乡镇的养老中心开展了“时间银行”“邻里助餐”等特色服
务;在教育领域,除了保障课后服务经费,我们还推动建立了
“困难学生动态监测数据库”,通过大数据比对自动识别低保家
庭、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今年上半年累计发放各类助学金 1.2
亿元,实现了“应助尽助”;在医疗方面,针对基层卫生院“设
备先进、人才短缺”的矛盾,我们调整了专项资金使用方向,把
原来用于购买设备的 20%资金转用于医护人员培训,今年上半年
基层卫生机构诊疗量同比上升了 15%。
这些改变,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财政资金不是“冰冷的数
字”,而是“温暖的牵挂”。前几天,我在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