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司法局关于2021-2025年度行
政复议体制改革工作总结报告
根据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法治政府建设的统一部署,自新一轮行政复
议体制改革启动以来,我县紧扣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发展实际,以增强行政复议的
专业性、透明度及公信力为核心目标,系统性推进各项改革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显
著成效。为全面回顾与梳理改革进程,总结经验,剖析不足,明确未来方向,现
将2021年至2025年度我县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夯实组织基础,改革总体成效初步彰显
自2022年1月1日起,我县坚决贯彻落实《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方案》要求,正式
实行行政复议职责集中管辖。县人民政府作为本级唯一的行政复议机关,统一行使
行政复议职责,县司法局作为县政府的行政复议机构,具体承担案件的办理工作。
这一变革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复议职责分散、标准不一的问题,为构建统一、高
效、权威的行政复议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为便利群众申请,我县在司法局
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了专门的行政复议案件受理窗口,地址位于*路*号,并公布
了咨询电话。同时,建立了规范的案件移送机制,明确要求县政府各部门在收到行
政复议申请后,须引导申请人直接向县行政复议机构提出,或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转
送,确保案件能够“应收尽收、应转尽转”。改革实施以来,总体成效显著。截
至2025年7月底,全县共受理行政复议案件9起,已全部审结,结案率达到100%。所
有办结案件均实现了案结事了,未引发后续的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
主渠道作用得到初步显现。从案件办理结果分析,维持原行政行为2件,占
比22.2%;通过作出变更、撤销、确认违法等直接纠错决定5件,纠错率高
达55.6%;另有2件因申请人自愿撤回申请而终止。这一系列数据充分表明,我县行
政复议工作不仅有效维护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更发挥了其作为行政系统内部层级
监督的“纠错器”和“减压阀”功能,有力促进了法治政府建设进程。
二、聚焦关键环节,多维度提升工作质效
改革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我县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
向,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推动行政复议工作从“有”到“优”的转变。
(一)严格规范案件审理,强化层级监督核心效能。案件审理是行政复议工作
的核心。在已受理的9起案件中,涉及行政处罚的案件占比67%,涉及政府信息公
开、举报投诉处理等行为的案件占比33%,这反映出当前社会公众对行政执法行为的
关注度持续增高,对程序正义和实体公正的要求日益提升。面对这一趋势,我县行
政复议机构始终坚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办案原则,综合运用书面审
查、实地调查、听证、调解等多种方式,全面查明案件事实。高达55.6%的案件纠错
率,清晰地传递出县政府对不当或违法行政行为“零容忍”的坚定决心,不仅有力地维
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形成了强有力的倒逼机制,促使全县各级行政机关在
执法过程中更加注重事实认定、证据收集、程序合法与法律适用,从源头上提升依
法行政水平。
(二)创新“监督+培训”模式,筑牢依法行政根基。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行政
争议的发生,我县探索并建立了“监督+培训”双轮驱动的长效工作机制。一方面,强
化事前事中监督。2021年以来,县司法局主动联合县人民检察院等监督部门,针对
重点执法领域开展了12次专项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执法文书不规
范、自由裁量权行使不当等问题,及时制发监督意见书,督促整改,防微杜渐。另
一方面,强化执法能力培训。我们深刻认识到,执法人员的法治素养是依法行政的
根本保障。为此,我县先后6次邀请*市业务骨干及内地法律专家,通过“理论精讲+案
例剖析”的互动模式,为全县行政执法人员举办专题培训班。培训内容紧贴一线执法
实际,重点围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
法等核心法律法规,系统讲解办案程序、证据规则、风险防控及常见错案评析,有
效提升了全县执法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法治思维。
(三)深化案件“回头看”机制,实现办案闭环管理。为确保行政复议决定得到
不折不扣地执行,防止“一纸空文”,我县将已办结的行政复议案件全面纳入全县执法
司法案件常态化“回头看”的工作范围。该机制重点检视两个方面:一是复议决定的落
实情况,特别是责令履行、撤销重作等决定的后续执行进度;二是申请人对案件办
理过程和结果的满意度。截至目前,已对2件作出纠错决定的案件开展了“回头看”专
项检查,其中发现并推动整改被申请人履行法定职责不到位的问题1件。通过这种“办
理—决定—执行—反馈”的闭环管理模式,不仅保障了行政复议的刚性约束力,也切
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确保了案件办理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
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四)构建“订单式”普法格局,营造尊法学法氛围。提升行政复议制度的社会
知晓度,是发挥其主渠道作用的前提。我县以“八五”普法规划为总纲,积极创新普法
模式,着力构建响应群众需求的“订单式”普法新格局。通过深入推进“法律七进”和“送
法下乡”等传统活动,同时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