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全市妇幼保健院医疗质量安全专项
整治行动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全院召开这次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推进会,主
题鲜明,意义重大。这既是一次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战略部署的动员会,也是一次直面问题、自我剖析、全面提升我
院内涵建设的攻坚会。刚才,X 同志已经详细传达了上级精神并
解读了院内制定的《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任务分
解清晰,责任划分明确,要求具体到位。下面,结合我院实际情
况和下一步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深刻领会医疗质量安全工作的
极端重要性
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院的生命线,是所有工作的核心与基石。
在当前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医疗服务需求
日益增长的新形势下,抓好这项工作,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怎么强
调都不过分。
(一)质量安全是立院之本,是医院行稳致远的发展之基。
一家医院的口碑,不是靠华丽的建筑或先进的设备堆砌出来的,
而是靠一次次成功的救治、一个个康复出院的患者、一代代医务
人员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铸就的。医疗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
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最终疗效,也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社会声誉和公
信力。在医疗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质量安全是最核心
的竞争力。任何对质量安全的漠视和懈怠,都可能侵蚀医院发展
的根基,甚至带来颠覆性的风险。全院上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抓质量就是抓发展,保安全就是保未来。
(二)风险挑战是客观存在,是必须时刻防范的现实之忧。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诊疗手段、新的药品设备不断涌
现,在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和不确定性。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社会舆论环境的变化,也对
医疗行为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院内来看,尽
管近年来我院在医疗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必须
正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比如,部分员工对核
心制度的敬畏之心有所淡化,执行力出现“折扣”;个别诊疗行
为尚欠规范,存在不合理用药、不必要检查的现象;病历书写的
内涵质量还有待提升,记录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仍有瑕疵;
院内感染防控的“弦”绷得还不够紧,细节管理存在漏洞。这些
问题,如同潜藏在水面下的冰山,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
演变为医疗差错乃至医疗事故,给患者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给
医院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三)专项整治是时代要求,是实现自我革新的必由之路。
本次专项整治行动,是国家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从行业发展全局出
发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回应社会关切、保障人民健康权益的
有力举措。这绝非一阵风,更不是走过场,而是对全国医疗机
构的一次全面“体检”和“大扫除”。对于我院而言,这既是压
力,更是机遇。是压力,因为它要求我们必须以刀刃向内的勇
气,对标对表,深挖彻查,彻底整改。是机遇,因为它为我们提
供了一个系统梳理、优化流程、补齐短板、强健肌体的契机。我
们要将这次专项整治行动作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作为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强大引擎,通过一次深刻的“刮骨疗
毒”和“自我革命”,实现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能力的系统性重塑
和整体性跃升。
二、聚焦关键,靶向发力,全面筑牢医疗质量安全防线
《X 方案》已经明确了此次整治的重点领域和核心任务。各
科室、各部门必须紧紧围绕方案要求,拿出具体举措,做到精准
发力,务求实效。要坚决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思
维,树立系统观念,从根源上、制度上、文化上构建起坚不可摧
的质量安全防线。
(一)强化体系建设,织密制度管理之网。质量管理不能依
赖于个别“精英”的自觉,而必须依靠健全、高效、协同的组织
体系。要进一步完善院、科、组三级医疗质量管理网络,明确各
层级的职责与权限。院级质控部门要发挥好“参谋部”和“指挥
中心”的作用,加强顶层设计、标准制定、数据分析和趋势预警。
科室作为质量管理的主阵地,科主任和护士长是第一责任人,必
须将质量安全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要将质量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医疗小组、每一位医务人员,
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二)狠抓核心制度,守住执业行为之底线。医疗核心制度
是前人用经验甚至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是保障医疗安全的“护
身符”和“高压线”。十八项核心制度,每一项都必须不折不扣
地贯彻执行,绝不允许有任何形式的变通和选择性落实。首诊负
责制,要确保责任链条的完整;三级医师查房制度,要保证上级
医师的指导和把关作用充分发挥;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
制度,要真正成为提升诊疗水平、总结经验教训的学习平台,而
不是流于形式的“小程序”;术前讨论和手术安全核查,更是直
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危,必须严格、严谨、严肃。此次整治,要
将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作为督查的重中之重,对执行不力、敷衍
了事的,要严肃追责。
(三)规范诊疗行为,提升专业技术之内涵。医疗质量的根
本在于诊疗行为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要大力推行临床路径管理,
减少医疗行为的随意性,优化诊疗流程。要严格遵循各类疾病的
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坚持循证医学原则,为患者提供最佳
的治疗方案。要加强合理用药监管,重点监控辅助用药、抗菌药
物和高值药品的临床应用,发挥临床药师的指导作用,切实降低
患者的用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