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XX 市精神文明建设专项工作机制(扩大)
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专项工作机制(扩大)
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最新成果认真落
实全国与全省相关会议的部署要求,并传达市委 XX 同志的重要
批示精神,总结前期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
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努力开创我市精神文
明建设工作的新局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高举思想旗帜,深刻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内涵与战
略高度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
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
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在 2023 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会议上,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在新时代
新征程上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
动指南。2024 年 12 月正式出版发行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
要》更是为我们系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提供了权威教
材。
第一,必须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
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
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
创性事业,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精神
文明建设关乎旗帜道路、关乎民族复兴、关乎人民幸福,是凝心
聚力、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当前,我市正处在转型升级、高
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越是这个时
候,越需要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凝聚和激励作用,用共同的
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为全市经济社会
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 XX 崭新篇章提供
坚强思想保证。
第二,必须从坚定文化自信的维度中汲取精神文明建设的深
厚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
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
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创造性转化、创
新性发展。我市历史文脉悠长,文化底蕴深厚,这是我们开展精神
文明建设得天独厚的优势。必须深入挖掘和阐发本地优秀文化资
源的时代价值,将其融入城市精神塑造、融入市民道德培育、融
入文明创建全过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增
强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将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城市
发展的硬支撑。
第三,必须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宗旨中明确精神
文明建设的根本方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精神文明
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
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把工作的评判标尺交到群众手中,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
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急难愁盼”问题上。创建工作的
成效好不好,不能只看牌子拿了多少、材料报了多厚,关键要看群
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得到真实提升,看城市环境是
否更加宜居、社会风气是否更加清朗、市民生活是否更加美好。
二、回顾过去砥砺前行,客观总结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实
成果
近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创建更高水平的全国文
明城市这一目标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
效,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已在我市蔚然成形。
一是思想理论根基持续筑牢。始终把理论武装摆在首位,通
过中心组学习、专题研讨、基层宣讲等多种形式,推动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人心。主流
思想舆论持续巩固壮大,社会各界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
坚实。
二是核心价值引领深入人心。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宣传教育,持续举办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XX好少年”
等评选活动树立了一批可亲、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诚信建设、
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得到大力弘扬,拾金不昧、助人
为乐的感人事迹在景区、在街头巷尾不断涌现展现了城市的道德
温度。
三是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我市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
誉称号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最高肯定,也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
晶。我们持续深化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校园等
“七大创建”活动形成了全域覆盖、全民参与的创建格局。城市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得到极大改善,城乡环境
更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根据 2023 年的调查数据,我市精神文
明建设的群众满意度高达 99.53%,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工作得到
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
四是文明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全市建成了 55 个新时代文明
实践中心(所、站),实现了镇、村、社区的全覆盖。志愿服务事业
蓬勃发展,截至近年统计,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超过 7.3 万人,他
们活跃在扶危济困、环境保护、赛会服务、疫情防控等各个领域,
成为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