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XX 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
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 2025 年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近期召开的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
问题整改推进会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会精神,总结上半
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下半年重点任务,特别是就“蓝天保卫
战攻坚赋能行动”进行再动员、再加压。刚才,市经济和信息化
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几个部门和 XX 区、XX 区作了发言,讲
得都很好,体现了对问题的清醒认识和对下一步工作的深入思考。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成绩与短板,在把握大局中坚定生态优先的战略定
力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生态文
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协同发力、攻坚克难,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
呈现持续向好的积极态势。这份成绩来之不易,凝结了全市各条
战线同志们的辛勤汗水。
上半年,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值得肯定的阶段性成
效。数据显示,全市 PM2.5 平均浓度为 38.2 微克/立方米,同比下
降 15.3%。这一改善率在全省位居前列。同时,优良天数率达到了
80.1%,同比增加了 2.1 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背后,是我们在移动源
管控、工业企业治理、城市扬尘精细化管理等领域付出的巨大努
力。特别是在年初,面对严峻的大气形势,全市上下迅速行动,截至
2 月底,PM2.5 浓度同比降幅一度达到 19.3%,为上半年的整体好
转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进步,充分说明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措
施是有效的,队伍是能战斗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结
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发展的“绿色含金量”
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污染减排的深度和广度仍显不足。从数据上看,虽然
PM2.5 改善明显,但对 PM10、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
其他污染物的协同控制效果尚不稳定,缺乏持续向好的支撑数据。
这暴露出我们的治理措施在系统性和全面性上还存在短板。一些
传统行业的深度治理进展缓慢,部分领域减排潜力尚未充分挖掘,
这使得空气质量的改善在某些时段、某些区域表现出脆弱性和易
反复性。
二是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优化任重道远。XX 市作为一座
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格局在短期内难以
彻底扭转。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仍然占有一定比重,在经济下行
压力下,部分企业环保投入的意愿和能力受到影响,落实主体责任
存在“温差”。同时,全市新能源体系的建设虽有规划,但要形成对
传统能源的规模化替代,尚需时日。
三是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移动源污染问题日益凸
显,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虽有政策推动但距
离形成绝对优势尚有差距。城市建设带来的扬尘污染、部分区域
的秸秆无序焚烧等“老大难”问题,在管理上还存在盲区和漏洞,
精细化、智慧化的管控手段应用得还不够。
四是水环境治理的系统性工程亟待加速。“让河湖水质更清
澈”不仅是群众的期盼,也是我们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当前,部分
流域的水质改善不稳定,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有待提升,农
业面源污染的系统性防治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总投资达 51.33 亿
元的 XX 市水环境综合治理 XX 项目虽然在推进,但全市水环境
治理的整体性和协同性仍需加强。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任何的松劲懈怠和麻痹大意,都可能导
致前期成果付诸东流。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保持“逆水行舟、不
进则退”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
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坚决打赢
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二、聚焦重点与难点,在精准施策中夺取污染防治的全面胜
利
做好下半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生态环保工作,必须坚持问
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拿出更硬核、更精准、更有效的
举措,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第一,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这是当
前生态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从源头抓起,系统施策,确保空
气质量持续稳定向好。
一要坚决控住移动源。这是降低中心城区污染物浓度的关键
一招。要加快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大力推动车辆新能源化进程。
根据《XX 市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推广的实施方案》,到
2025 年,全市新增和更换的新能源公交车、客运车要力争达到 100
辆,新能源出租车力争达到 400 辆。交通运输部门要牵头拿出详
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目标如期完成。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
新能源汽车消费补贴政策,通过真金白银的补贴和奖励,激发市场
活力,力争到年底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 2.32 万辆。此外,要
积极抢抓“XX 氢走廊”建设机遇,加大氢燃料电池重卡、氢燃料
电池公交车等示范应用力度,加快布局加氢综合能源站,为我市在
氢能产业新赛道上抢占先机。
二要坚决管住工业源。这是实现稳定达标的治本之策。经济
和信息化部门要牵头,对标先进地区,持续推动钢铁、化工、建材
等重点行业实施绿色节能降碳改造和超低排放改造。要用好用足
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