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XX 市科技服务综合体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在此召开全市科技服务综合体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
是总结今年以来的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研
究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压实
责任,推动科技服务综合体建设迈向更高水平,为全市高质量发
展注入更加强劲的科技动能。
刚才,相关负责同志通报了有关情况,讲得都很好,点出了
成绩,也指出了问题,后续要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
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在把握大局中坚定创新信心
2025 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市创新
体系效能提升的关键之年。上半年,全市科技战线上的同志们,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科技服务综合体建设为总
抓手,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进展、
新成效。
一是服务体系的效能显著增强。科技服务综合体作为链接创
新资源、服务创新主体的“总枢纽”,其功能定位愈发清晰,运
行机制愈发顺畅。2025 年上半年,全市科技服务综合体共审核
各类创新需求 264 项,办结率超过 54%,成功推动了 1 项重大科
技专项和 12 项重点研发专项纳入省级项目指南库,为我市争取
上级科技资源抢占了有利位置。这充分证明,综合体在打通政策
落地“最后一公里”、满足企业创新“第一需求”方面,发挥了
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二是创新产出的量质齐头并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检验科技创
新成色的“试金石”。今年上半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历
史性跨越,截至 6 月底,成交额已突破 25.9 亿元,同比增长
62.9%,提前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尤其是在
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我市的优势产业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
超过了 60%,其中仅新材料及其应用领域成交额就达到 9.4亿元,
占比高达 36%。这些沉甸甸的数据背后,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
度融合,是科技实力向经济效益的加速转化。
三是创新生态的活力持续迸发。通过综合体的精准服务和政
策引导,全市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一批“专精特新”
企业加速成长,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布局。目前,全市已累
计建成各类市级以上创新平台 689 个,其中省级及以上平台达到
162 家。这些平台如同扎根在 XX 创新沃土上的“灯塔”,吸引
和集聚着高端人才与前沿技术,为城市未来的产业发展积蓄了宝
贵能量。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凝结着广大
科技工作者和一线服务人员的智慧与汗水。在此,我代表市委、
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标 XX 省内先
进地区,对标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市的科技服务工作仍然
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服务的主动性、前瞻性有待加强,
从“接单式响应”向“赋能式引领”转变尚需时日;服务的专业
化、精细化水平有待提升,对企业深层次、复合型需求的“穿透
式”解决能力仍显薄弱;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联动机制有待健
全,创新资源的整合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问题,是前
进中的挑战,更是下一步工作中必须着力攻克的重点。
二、聚焦关键,深化改革,以精准服务赋能产业创新升级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科技服务综合体不
能仅仅满足于做一个“中介”或“窗口”,而必须进化为驱动区
域创新发展的“中央处理器”和“赋能中心”。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推动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
第一,全面深化“明白人”机制,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
服务铁军。
科技服务,人是核心要素。前期提出的“明白人”机制,是
一个很好的抓手,必须抓实、抓深、抓出成效。这支队伍不能只
是联络员,更要成为懂产业、懂政策、懂技术、懂管理的“全科
医生”。
一要精准选拔,优化队伍结构。“明白人”的选拔,不能论
资排辈,要坚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要优先从具有产业背
景、技术知识、管理经验的复合型干部中选拔,鼓励拥有中高级
专业技术职称的同志投身一线。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能力互补
的“明白人”团队,确保能够应对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多元化
需求。
二要明确职责,强化服务功能。“明白人”的职责,要从被
动服务转向主动赋能。要赋予其“四员”角色定位:一是当好
“政策宣讲员”,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将各类惠
企政策精准推送到位、解读到位。二是当好“需求发掘员”,要
带着“放大镜”和“探照灯”深入企业,不能停留在填表报数,
要通过深度访谈、现场诊断,挖掘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平
台等方面的真实痛点和潜在需求。三是当好“资源链接员”,要
熟悉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的创新资源图谱,高效链接高校院所、
金融机构、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四是当
好“项目辅导员”,对企业谋划的重大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