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
纲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全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
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落实省
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最新决策部署,
直面当前我市生态环境领域的严峻挑战,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再动
员、再部署、再压实。刚才,会议传达了上级有关文件和会议精
神,通报了当前我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几个单位也作了表态发言,
态度坚决,措施具体。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与
现实紧迫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
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深刻阐
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内涵丰
富、系统完整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我们做好一切生态环
保工作的总遵循和总指南。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从政治高度深刻
认识到,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仅是发展问题、民生问题,更
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忠诚问题。这既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执政
能力和政治担当的重大考验,也是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
现代化*新篇章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
十分严峻,任务极其艰巨。尽管在 2024 年,我市 PM2.5 年均浓
度实现了同比 13%的下降,但浓度值仍未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
准》二级标准要求,我市仍属于“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区”。进
入 2025 年,这种好转的势头未能得到巩固,甚至出现了令人担
忧的反复。根据最新调度数据,今年 1 至 8 月,我市 PM2.5 平
均浓度不仅未能实现年度目标要求的持续下降,反而较去年同期
出现了小幅反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也比去年同期减少了近
5 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警示我们,稍有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环
境治理的成效稍纵即逝。面对全省乃至全国到 2025 年 PM2.5 浓
度要比 2020 年下降 10%的硬性目标,我们的压力空前巨大。此
外,水环境质量仍有波动,部分河流水体断面水质不稳定;土壤
污染风险依然存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重道远;尤其是即将到
来的秋收季节,秸秆禁烧工作面临巨大考验。这些问题,既是长
期积累的沉疴顽疾,也有新产生的风险挑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
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全市上下必须立即警醒起来,摒弃任何
“缓一缓、歇一歇”的错误思想,以“退无可退、背水一战”的
决心,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决打好这场污染防治的
攻坚战、翻身仗。
二、聚焦短板弱项,以雷霆之势坚决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攻坚
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工作的导向。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靶向发力,标本兼治,集中力量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
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好转。
第一,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推动空气质量根本好转。大气
污染是当前群众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必须拿出超常
决心和过硬措施,全力守护*的蓝天白云。一要严控工业源头。
对全市重点涉气企业实行清单化、台账式管理,确保污染防治设
施稳定运行、达标排放。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大执法检查频次,对
超标排放、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必须依法顶格处罚,公开曝光,
形成强大震慑。二要严管扬尘污染。住建、城管、交通等部门要
各负其责,严格落实建筑工地“六个百分之百”要求,加强对渣
土运输车辆的全过程监管,加大城市道路的机械化清扫和洒水降
尘频次,确保将扬尘污染降到最低。三要共治移动源污染。公安、
交通、生态环境等部门要协同作战,加强对高排放老旧车辆的淘
汰和限行管控,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优化城市交通组织,
减少拥堵造成的尾气排放。
第二,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实现水环境质量稳定提升。水
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必须牢固树立“人水和谐”的理念,严
格落实“查、治、洗、修、提”治水五字诀,确保一泓清水永续
长流。要全面落实“河长制”,各级河长要真正做到守河有责、
守河担责、守河尽责。在“查”字上下功夫,要组织力量对*河、
*河等重点流域及其支流进行地毯式排查,彻底摸清入河排污口
底数。在“治”字上见真章,要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
造,完善城乡污水管网体系,严厉打击工业废水、养殖废水偷
排直排行为。在“洗”字上出实效,要持续开展河道“清四乱”
专项行动,全面清理河道内的垃圾、障碍物和违章建筑。在“修”
字上做文章,要加强河岸带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建设生态缓冲带
和人工湿地,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最终在“提”字上求突破,确
保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标,稳步提升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
第三,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筑牢永 G 续发展安全底线。
土壤是“五谷之本”,是万物之母。保障土壤环境安全,事关粮
食安全、人居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切实守护好每一寸净土。一要强化农业面源污
染防控。农业农村部门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绿色防
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从源
头上减轻农业活动对土壤的压力。二要加强建设用地准入管理。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要建立联动机制,对拟开发为住宅、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用地的地块,必须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
调查和风险评估,坚决防止“毒地”上建新楼。三要严控工矿企
业污染。全面加强对涉重金属、危险化学品等企业的监管,督促
企业落实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防止新增土壤污染。
三、创新驱动赋能,以数字技术提升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和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沿用过去
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