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商银行业务运行分析暨案防工作分析
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 2025 年上半年业务运行分析暨
案防工作分析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联社及 X 审计
中心半年度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复盘上半年我行的各项工作,
系统分析当前面临的经营形势与风险挑战,并对下半年的重
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刚才,XX 支行分别
就贷款增长、收单促活、不良压降和普惠授信等工作分享了
宝贵的经验,讲得都很好,有思路、有方法、有成效,体现
了基层网点的智慧与担当,值得各单位认真学习借鉴。下面,
我将结合总行党委的研究意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在肯定成绩中正视差距,在总结经验中直面挑战
2025 年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日趋激
烈的同业竞争态势,全行上下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稳增长、
调结构、控风险、提质效”工作主线,迎难而上,奋力拼搏,
各项业务总体保持了稳健发展的良好势头。截至 6 月末,我
行各项存款余额达到 XX 亿元,较年初增加 XX 亿元,增幅
为 X.X%;各项贷款余额达到 XX 亿元,较年初增加 XX 亿
元,增幅为 X.X%;不良贷款率控制在 X.XX%,较年初下降
X.XX 个百分点,实现了规模、效益和质量的协同发展。这
些成绩的取得,是省联社和 XX 审计中心正确领导的结果,
是全行 96 名干部员工辛勤付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总行
党委,向奋战在各个岗位上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上半年的工
作虽然亮点纷呈,但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短板,需
要我们高度警惕、深刻反思。
一是业务发展亮点突出,但基础尚不牢固。存款方面,
我们通过精准跟进重点客户、做实以贷引存等方式,实现了
存款规模的稳定增长。但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高成本的定
期存款占比依然偏高,对公存款和低成本结算性存款的增长
后劲不足,这直接侵蚀了我们的利润空间,增加了负债成本
管理的难度。贷款方面,我们聚焦年轻客群和整村普惠授信,
加大了小微经营贷和居民消费贷的投放力度,信贷规模稳步
提升。但部分支行“重投放、轻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贷
后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部分贷款的转换率和用信率
未达到预期,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仍需持续打通。
二是风险防控初见成效,但压力依然巨大。上半年,我
们通过压实管理责任、加大清收处置力度,不良贷款实现了
“双降”目标,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我们必须认识到,
当前存量风险的化解任务依然艰巨。风险总监 XX 同志刚才
提到的“八个一批”工作,目前尚处于宣贯和初步推进阶段,
失联修复的成功率、保全处置的效率、司法程序的周期等都
存在不确定性,后续工作将是硬仗中的硬仗。同时,新增风
险的防控压力不减反增,经济下行周期中,部分小微企业和
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困难可能传导至银行体系,信用风险、操
作风险、合规风险交织叠加,案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
性前所未有。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风险防控是农商行的生
命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松懈。
三是服务质量有所提升,但体系建设仍需加强。我们正
在全力打造“XX 贵客”服务名片,加强网点环境管理和员
工服务规范。这一点取得了初步成效,客户满意度有所提升。
但我们也要看到,服务质量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而非一
日之功。部分网点的硬件设施老化、智能化设备应用不足、
服务流程不够优化等问题依然存在。更重要的是,服务的标
准化与个性化如何有效结合,如何建立一个发现问题、快速
响应、有效整改、持续优化的长效机制,是我们下半年需要
重点破解的课题。
四是队伍建设持续推进,但战斗力仍待锻造。上半年,
我们注重发挥“传帮带”作用,加强了对客户经理的培训。
但客观来看,我们的队伍能力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
有差距。部分客户经理的产品营销能力、风险识别能力、数
字化工具应用能力亟待提升。人才梯队建设存在“青黄不接”
的隐忧,年轻员工的培养体系尚不完善,骨干员工的激励和
保留机制有待优化。一支能征善战的“金融铁军”,是我们
应对一切挑战的根本保障,这块短板必须尽快补齐。
二、研判当前形势:在把握机遇中保持清醒,在应对
挑战中坚定信心
认清形势,才能找准方向;把握大势,方能行稳致远。
做好下半年的工作,必须胸怀全局,准确研判我们所处的宏
观环境和行业态势。
从宏观层面看,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国家深入实
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们扎根县域、服务“三农”提供了前
所未有的政策红利和广阔的市场空间。XX 县作为农业大县,
其特色产业如 XX 养殖、XX 刺梨、XX 蜂糖李等产业链的延
伸和升级,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需求。随着数字经济向农村地
区渗透,农村消费市场潜力正在加速释放,这为我们的消费
信贷和支付结算业务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这些都是我们作为
本土法人金融机构得天独厚的优势。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的恢复基础尚不稳固,不确定性依
然存在,这要求我们的风险管理必须更加审慎。同时,金融
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国有大行服务重心下沉,
股份制银行和互联网银行凭借技术和品牌优势不断渗透,我
们面临的不仅仅是传统业务的存量博弈,更是金融科技、客
户体验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全面竞争。客户的需求日趋多元化、
个性化,对金融服务的便捷性、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酒
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必须主动求变,积极
应变。
从我行自身看,优势与压力同在。我们的优势在于“人
熟、地熟、情况熟”,在于深耕本土多年积累的客户基础和
品牌信誉,在于决策链条短、反应速度快的法人治理结构。
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我们的压力也同样突出,资本
补充渠道有限、科技投入相对不足、人才吸引力不强,这些
都是制约我们长远发展的现实瓶颈。
因此,全行上下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光明的
前景,坚定发展的信心,又要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