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下集体与农民协同增收的调
研报告
近年来,潍坊市农村生产力充分发展,农业农村发展正进入
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平台期,而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模式、耕地“细碎化”问题弊端逐步显现[1],同时村庄空心化、人
口老龄化、年轻劳动力流失等多重客观因素相互影响,与现代农
业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凸显,
束缚和制约了农村生产力向更高层次发展[2]。农村集体经济发
展内生动力不足、增收办法不多、路径不宽等问题普遍存在,亟
须将“沉睡”的村集体资产进行盘活经营,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
1.实践路径:乡村经营转型的机制探索
1.1 公司化农地经营体系构建
一是组建村级农地公司。由村集体主导,以党支部领办合作
社为基础,创新设立农地经营公司,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担
任法人代表,聘请工作能力强的村干部或管理经验丰富的生产大
户作为职业经理人进行运营,引导群众将土地流转到村级公司,
促进耕地成方连片,实现“小田变大田”,由村级公司组织农业生
产,集体股权比例不低于 50%,确保将土地经营权掌握在集体手
里,持续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二是创办镇级农业服务公司。引导试点镇(街道)采取“镇
级全资控股”“镇社村联合”“镇级引导、多村联建”等多种形式,
组建集体控股的农业服务公司,负责对接市场、开拓资源,指
导村级公司科学开展土地流转,并提供全链条农业生产服务。
三是镇村两级协调联动。镇级公司坚持高度组织化、规模化
和机械化发展方向,通过开展“模拟流转”,采取地块置换等方式,
推动实现“承包权不变、经营权连片”。镇级公司依托有实力的社
会化服务企业,创新搭建农机联盟,与村农地经营公司达成合作
协议,为粮食生产提供一站式机械化服务。
1.2 市场化利益联结机制构建
一是要根本性保障农业安全和集体增收。通过市场化手段,
逐步将村民过去流转到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土地集中到村级公
司,有效规避撂荒土地、欠付租金等损害农业安全、农民利益的
问题,保证村集体收入稳定、可持续,由过去种植大户挣钱转变
为现在村集体增收。
二是要多元化拓宽群众致富渠道。村级公司对参股农户实行
“保底+分红”的分配机制,村集体根据扣除公共事业支出后村级
公司结余情况,对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村民进行再分红,让村民坐
享“土地租金+分红”两部分收入。同时,村民将土地流转给村级
公司运营后,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又可通过劳务获得工资性收入,
实现了集体增收、村民共富。
三是要全方位规避市场经营风险。镇级公司通过统一市场标
准、统一收售价格、统一对接客户、统一服务监管的管理模式,
指导推动村级农地经营公司实现订单化、标准化生产,解决广大
村民手中的农副产品无法找到合适销路的问题[3]。同时,在实
行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的基础上,推进向种植收入保险转
变,实现由“保成本”变为“保收入”,增强了粮食作物抵御自然灾
害、市场风险的能力。
2.践行原则:乡村经营模式变革的四项基本遵循
2.1 根本: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大力发展以智能装备为代表的农机
装备技术,以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农
业机械化率达 90%以上,积极推行社会化服务。这启示我们,必
须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推动农
业生产现代化提供生产力基础。
2.2 核心:把握构建新型农村生产关系
创新组建镇村两级公司,高效合理配置人才、科技、金融等
要素,建立更加稳定的市场化利益联结机制,构建起群众、集体、
公司利益共同体,实现多方共赢[4]。这启示我们,必须适应农
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要求,对产权关系、经营方式、分配机制等
进行深层次变革和优化,塑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生产关系,
更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2.3 目标:坚持推动群众共同富裕
始终把维护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将村级公司经营收益优先保
障农户土地流转租金,在为村集体提供可持续产业增收渠道的同
时,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得到群众的积极响应支持。这启示我们,
农业农村改革关键在于增收致富,开展乡村经营必须把共同富裕
理念贯穿于全过程、各方面、诸环节,通过农业农村改革实现
多方共赢。
2.4 保障: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党建引领
在开展乡村经营过程中,注重发挥村级党组织的强大组织力、
号召力,选准用好村党组织书记,通过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带
动广大群众积极将土地流转给村级公司,保障了改革顺利推进
[5]。这启示我们,应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形
成推动农业农村改革的强大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3.机制创新:乡村经营带动集体与农民协同增收的五维推进
体系
3.1 主体培育:三级经营公司架构
县级统筹。统筹各地资源禀赋条件,制定乡村经营县域整体
解决方案,统一解决镇村经营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