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全镇帮扶资产规范化管理工作推进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2025年全镇帮扶资产规范化 管理工作推进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镇帮扶资产规范化管理工作推进专 题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巩固拓展 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系列决策部署,全面分析 我镇当前帮扶资产管理的现状与挑战,系统部署下一阶段的工 作任务。这既是一次统一思想的动员会,也是一次压实责任的 部署会。目的就是要动员全镇上下,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 的责任担当,切实把我们多年来积累的这份宝贵“家底”管 好、用好、盘活好,确保其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征程中 持续发光发热、长久惠及于民。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深刻把握帮扶资产规范化管理的 重大意义 帮扶资产,是脱贫攻坚伟大历程中,通过各级财政专项资 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社会捐赠等多元投入,在我们的土地上 形成的厂房、设备、基础设施、产业基地等各类实体资产。这 不仅是一笔笔沉甸甸的经济账,更是一笔厚重的政治账、民心 账。管好用好这笔资产,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第一,管好帮扶资产,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压舱 石”。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但脱贫基础尚需巩固,防 止返贫的任务依然艰巨。这些年来,我们全镇上下齐心协 力,攻坚克难,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数亿元,形成了规模庞 大、类型多样的帮扶资产体系。初步统计,截至2025年上半 年,我镇账面记录的帮扶资产总规模已超过1.2亿元,涵盖了经 营性资产近4500万元,公益性资产约7500万元。这些资产已经 成为我们各村集体经济的“顶梁柱”和群众稳定增收的“铁杆 庄稼”。可以说,每一分帮扶资产,都凝结着党和国家的深切 关怀,都承载着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更是我们广大干部群众 艰苦奋斗的智慧结晶。守住这份家业,防止其流失、闲置或低 效运营,就是守住了我们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就是为防 止规模性返贫筑起了一道最坚实的“防火墙”。 第二,用好帮扶资产,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 擎”。资产是发展的基石,产业是振兴的命脉。帮扶资产特别 是经营性资产,其本身就是为发展乡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而 生。当前,我们正处于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段 期,发展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单靠 传统的农业种植、外出务工,已经难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 新期待,也难以支撑乡村面貌的根本性变革。如何培育新的经 济增长点?如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村组织有钱办事、有能 力服务群众?答案就在于盘活我们手中的存量资产。要把这些 分散的“珍珠”串成高质量发展的“项链”,通过专业化运 营、市场化运作,让冷冰冰的厂房变成创造财富的“聚宝 盆”,让闲置的设备转变为带动就业的“生产线”,让沉睡的 资源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 真正把资产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 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宏伟蓝图注入源源不断 的内生动力。 第三,管好用好帮扶资产,是检验干部治理能力的“试金 石”。资产管理工作,看似是经济工作,实则是对我们干部队 伍政治站位、责任担当、能力水平和工作作风的综合考验。中 央和省市多次强调,要建立健全帮扶项目资产长效运行管护机 制,推动资金、项目、资产一体化管理。资产底数清不清、权 属关系明不明、管护责任实不实、运营效益好不好、收益分配 公不公,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到党 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如果我们对此麻痹大意、疏于 管理,导致资产闲置浪费、损毁流失,甚至出现优亲厚友、贪 污侵占等问题,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会严重损害干 群关系,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因此,全镇各级干部,特别是各 村的“当家人”,必须把这项工作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以对 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敢于担当、善于作 为,在资产管理的实践中锤炼真本领,交出一份经得起实践、 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合格答卷。 二、正视问题,直面挑战,清醒认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短板 弱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用“放大镜”审视自身存在的 问题和不足。对照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我镇的帮扶资产 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弱项,突出表现在以下四 个方面: 一是“底数不清、家底不明”的问题依然存在。虽然我们进 行过几轮摸排,但部分村(社区)的台账仍然是一本“糊涂 账”。有的对2013年以来的资产清查不够彻底,存在遗漏项 目;有的对资产的现状登记不准确,原始价值、评估价值、运 营状态等关键信息缺失;有的资产权属界定模糊,村集体、合 作社、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盘根错节,为后续的规范管理和收 益分配埋下了隐患。这种“家底”不清的状况,使得我们的决 策和管理缺乏精准的数据支撑,如同“盲人骑瞎马”,风险极 高。 二是“权责不明、管护不力”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实际操作 中,“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没有完全落 到实处。一些公益性资产,比如村组道路、小型水利设施、公 共活动场所等,建成交付后,后续的管护主体和责任没有明 确,管护经费没有保障,导致“重建轻管”问题突出,一些设 施带病运行,使用寿命大打折扣。一些经营性资产,虽然明确 了经营主体,但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约束机制,合同签订不规 范,对经营方的保值增值责任要求不严,甚至存在“一包了 之”的甩手掌柜心态,对资产的实际运营情况不闻不问。 三是“盘活不力、效益不高”的瓶颈亟待突破。我镇部分帮 扶资产的“造血”功能还很弱,资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没 有得到充分发挥。有的产业大棚、养殖场等,由于缺乏懂技 术、会经营的专业人才,或者与市场需求脱节,长期处于闲置 或半闲置状态,成了“晒太阳”工程。有的资产运营模式单 一,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租赁承包阶段,收益水平低,抗风险能 力弱。如何学习借鉴外地“托管经营”“反租倒包”“资源入 股”等先进模式,结合我镇实际,探索更多元、更高效的盘活 路径,是我们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四是“监管不严、分配不公”的风险需要警惕。在资产运营 和收益分配环节,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透明度有待提高。个 别村在收益分配方案的制定上,没有严格履行民主决策程 序,存在“少数人说了算”的情况。收益资金的使用方向不够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