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XX 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理事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在这样一个收获与展望并存的美好时
节,XX 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四校五区”的各位同仁齐聚一堂,
召开集团理事会,总结过往、擘画未来。刚才,XX 理事长、XX
校长以及各校区的负责同志都作了内容详实、思考深入的发言,
既有对成绩的客观回顾,也有对问题的坦诚剖析,更有对未来发
展的真知灼见,充分体现了集团上下一心、谋事干事的责任感与
使命感。这次会议开得很及时、很有必要,也很有成效。
XX 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自成立以来,始终走在全市乃至全
省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荣获“XX 省首批义务教育优秀教育集
团”的称号,办学经验获得省教育厅的肯定与推广,这不仅是集
团全体师生的荣誉,更是 XX 市基础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这些
成绩的取得,是集团核心校引领作用的体现,是各成员校协同奋
进的结果,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的证明。
借此机会,结合大家刚才的发言和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新要求,我谈三点意见,与同志们共勉。
一、肯定成绩,正视挑战,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回顾集团的发展历程,成果斐然,亮点突出。集团化办学绝
非校际间的简单捆绑,而是一种教育生态的重塑与教育理念的深
度融合。从核心校到成员校,大家真正做到了思想同心、目标同
向、行动同步。XX 初级中学自从加入集团大家庭,突破了以往
“田间地头教育”的局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这就
是集团化办学价值最生动的写照。通过送教下乡、管理互通、
文化共建等一系列举措,优质教育资源得以有效放大和辐射,带
动了相对薄弱学校的快速成长,初步实现了从“均衡发展”到
“优质均衡”的跨越。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的挑战
与不足。刚才 XX 理事长直言不讳地指出了集团当前面临的几个
关键问题,如教科研统筹的深度有待加强、新教师培养体系尚需
完善、校区间的融合还需突破“形联”向“神似”迈进等。这些
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成长中的烦恼,恰恰说明我们的改革已
经步入深水区,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
发现问题是能力,正视问题是担当,解决问题是水平。当前,
全国范围内的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已经进入了提质增效的新阶
段,其核心使命已经从早期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升级
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这意味着社会
对我们的期望更高,要求更严。若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不仅过
往的优势会逐渐消弭,更可能在新一轮的教育竞争中落于人后。
因此,全体同仁必须保持“归零”心态和“赶考”姿态,将已有
的荣誉作为新征程的起点,将发现的问题作为新突破的靶心,以
二次创业的激情和勇气,推动集团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聚焦协同,深化内涵,以机制创新激活集团发展新动能
集团化办学的生命力在于“协同”,核心竞争力在于“内
涵”。如果协同只是浅层的活动互访,内涵只是既有经验的简单
复制,集团化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下一阶段,集团工作的
总抓手,就是要围绕“协同”与“内涵”做好文章,通过机制的
创新与固化,将发展的共识转化为发展的实效。
第一,要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视导体系。
XX校长在工作部署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常态化的教学视导机
制,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举措。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
集团发展的基石。视导工作不能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听几节课、
开个反馈会。必须构建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诊断与改进系统。
可以借鉴国内一些先进教育集团的成功经验,例如实施“靶
向教学视导”,即每次视导都带着明确的主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去进行;可以探索“课堂观察—数据诊断—策略生成”的三维诊
断机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
态进行量化分析,让诊断更精准。一些地方采用的“1 听课 1 汇
报 3 检查 1 反馈”闭环管理模式,即围绕一个学科,深入听课、
听取备课组汇报、检查教案作业与教研记录,最后进行精准反馈,
形成改进方案并追踪落实,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视导的根本目的不是“评判”而是“赋能”。视导团队应由
集团内的学科专家、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共同组成,形成跨校区
的专业力量。视导过程要成为一次深入的教学研究过程,视导结
果要成为各校区精准改进教学、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路线图”。
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教学视导,真正实现集团内部教学标准的
统一、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第二,要推动优质资源的深度共享与再生。
资源共享是集团化办学的基础。当前,集团在这方面已经有
了很好的实践,比如核心校承担优质课展示,XX 路校区组织语
文学科活动,XX 湖校区开展跨学科融合研讨等。但这种共享还
可以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
一是从“活动共享”走向“课程共建”。集团可以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