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 XX 区安置小区治理水平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更新和重大项目建设
催生了大量的安置小区。这类社区作为新型城镇化格局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其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数以万计群众的切身利益,关
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社会
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
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强调,要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
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区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
治理的决策部署,深刻把握新时期安置小区治理的特点和规律,
我们组成联合调研组,于 2025 年下半年,聚焦 XX 区内典型的
安置小区,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专题调研。本次调研坚持以问题
为导向、以群众需求为中心,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安置小区治理面
临的共性难题,系统梳理基层创新实践的有效做法,探索构建一
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安置小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路径,为推动
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决策参考。
一、基本情况与突出问题
XX 区作为中心城区,在近年来的城市发展中形成了多个规
模较大、人口集中的安置小区。这些小区居民构成多元,主要由
原农村地区的失地农民、城市更新项目中的拆迁居民以及部分外
来务工人员组成,普遍呈现出“三多一少”的特征:老年人口多、
失业待业人员多、特殊困难群体多,而具备稳定职业和收入的青
壮年劳动力相对较少。这种特殊的人口结构,决定了群众需求的
复杂性和多样性。
经深入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我们梳理出当前安置小区群
众的核心需求,大体可归纳为 11 个大类、31 项具体内容:
(一)就业创业类:包括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发布本地就业信息、
扶持小微创业项目、开发公益性岗位。
(二)养老服务类:包括建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组织老年人健
康讲座、提供上门助餐助洁服务。
(三)子女教育类:包括开办“四点半课堂”、提供假期托管服
务、引入优质教育资源。
(四)医疗健康类:包括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定期开展义诊活
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五)基础设施类:包括保障电梯安全稳定运行、增设或规范机
动车与非机动车停车位、修复公共区域照明设施、建设休闲健身
场地。
(六)物业管理类:包括提升物业服务响应速度、公开公共收益
收支明细、加强安保巡逻。
(七)环境卫生类:包括及时清运生活垃圾、整治楼道乱堆乱放、
规范宠物饲养行为。
(八)安全保障类:包括完善消防设施与通道、升级小区视频监
控系统、定期排查安全隐患。
(九)文化生活类:包括组建文体兴趣社团、定期举办邻里节等
社区活动、开放社区书屋和活动室。
(十)邻里关系类:包括建立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搭建居民互助
平台。
(十一)权益保障类:包括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协助办理不动产
权证等历史遗留问题。
面对如此庞杂的需求清单,传统的社区治理模式显得力不从
心。仅依靠社区居委会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唱独角戏”
式的服务供给已无法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调研中,
我们发现当前安置小区治理普遍存在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一是,治理主体权责不清,服务供给“散”。在安置小区的
治理实践中,多元主体参与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物业服务企业
因收费率低、利润空间小,往往服务动力不足,服务标准不高,
与居民矛盾频发。街道(镇)、社区与区直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信
息壁垒和责任边界模糊地带,导致资源下沉不精准,面对群众的
跨部门、综合性诉求时,易出现“九龙治水”或“三不管”的现
象。社区居委会承担了大量行政性事务,疲于应付,难以聚焦主
责主业,导致服务供给呈现碎片化、零散化状态。
二是,硬件设施先天不足,功能配套“弱”。部分安置小区
在规划建设之初标准不高,或因工期紧张、监管不到位,导致房
屋质量、公共设施等方面存在诸多“先天病”。电梯故障频发、
消防栓无水、停车位规划严重不足、绿化管养缺失、公共活动空
间匮乏等问题较为普遍。这些硬件上的短板不仅降低了居民的居
住品质,更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成为信访投诉的重灾区,
也极大增加了后期治理和维护的成本与难度。
三是,居民融入进程缓慢,自治活力“低”。安置小区的居
民从“村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非一蹴而就,许多人仍保留
着过去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和主人翁意
识较为淡薄。在社区公共事务中,“搭便车”心态普遍,参与意
愿不高,导致业主委员会成立难、议事难、作用发挥难。邻里之
间因生活习惯差异、公共空间占用等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情感
联结较弱,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据统计,仅 2024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区级信访平台收到的关于安置小区治理的各类投诉就
高达 130 余起,居民自治活力的缺失是问题的深层根源。
二、主要做法与治理成效
面对上述挑战,XX 镇党委、政府以群众需求为牵引,坚持
党建引领,系统谋划,探索出了一套“组织重塑、清单管理、机
制创新”的组合拳,有效破解了安置小区治理难题,取得了显著
成效。
(一)筑强组织体系,打造治理“主心骨”
针对治理主体分散、合力不足的问题,XX 镇从重塑组织架
构入手,构建了一个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强大治理核心。
一是建立镇社会工作党委。由镇党委副书记兼任社会工作党
委书记,整合民政、城管、综治、司法等相关部门力量,统筹全
镇的基层治理、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工作,改变了过去“各吹各
的号、各唱各的调”的局面,形成了全镇“一盘棋”的领导核心。
二是推进社区党组织规范化运行。全面加强安置小区社区党
总支(支部)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
特别是发挥社区党组织书记“领头雁”作用。将党支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