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调研报告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举措,
事关农业农村现代化,事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为助推
X 乡村文化振兴工作高质量发展,X 区人大常委会按照深入开展
大调研和“四下基层”工作要求,组成专题调研组,先后深入 X
镇、X 镇、X 镇、X 镇等地走访乡村振兴点 15 个,同区文化旅
游委、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委、区乡村振兴局等相
关单位集中座谈,与 30 多名乡村振兴人才面对面交流,随机电
话访问 100 多名当地村民,专题征求部分区人大代表意见,对全
区关于乡村文化振兴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分析问题、提出建议,
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乡村要振兴,文化当先
行。近年来,X 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
战略的重要论述,在区委坚强领导下,区人民政府着力培育文明
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持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
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全区乡村文化振兴工
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奠定乡村文化新基调。加强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引领,
深入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文明实践活动。依托 23 个新时代
文明实践所、304 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宣传党的方针政
策及惠农便民政策。组织农村党支部书记、“草根名嘴”“百姓宣
讲员”带头讲理论、讲民生、讲文明,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记领袖
嘱托、忆峥嵘岁月、晒幸福生活、倡文明乡风,有效深化了基层
群众精神文明建设。
(二)打造乡风文明新业态。加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
完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双江镇、市级文化名镇 X 镇及 6 处历
史建筑的保护规划编制。改建 23 个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补齐了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建成 X 市首个家风教育基地—双江
镇“和美 X、家育清风”主题展览馆、家风主题公园等一批家风
家教场所。通过建立道德评议会、善行义举榜,选树了一批“X
好人”“道德模范”,形成家庭比孝顺、邻里比和睦、勤劳比致富、
环境比卫生、言行比文明的良好道德风尚。全区现有全国文明村
镇 3 个,市级文明村镇 9 个,区级以上文明镇、村占比分别达到
85%、73%。
(三)搭建乡村文化服务新平台。多点布局文化馆分馆和图
书馆分馆,实现 23 个镇街分馆全覆盖,同步建成农家书屋 208
个,有效缓解农民看书难、读报难的问题。建成 X 镇 X 村等一
批乡情馆,展现了农耕文化。多渠道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
组织流动文化进基层活动 600 余场,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
动 300 余场次、“喜迎 XX 大”美术书法线上展览等数字平台线
上活动 137 场次,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志愿服务 200 余次、
农村普法宣传 40 余次。设立 X 文学艺术奖,创作歌曲《X》等
文艺精品 100 余个,分别在国家级、市级刊物发表作品 44 件、
100 余件。
(四)丰富乡村文化旅游新品牌。创建了全国文明村、全国
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X 市乡村文化乐园、X 市
涪江旅游度假区、“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旅游品牌等一批乡村文
化旅游品牌。打造出双江古镇、陈抟故里两个国家 AAAA 级旅
游景区,其中,X 古镇获评全国非遗旅游小镇,入选“全国非遗
和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X 镇 X 廉洁文化教育基地、X
镇“四知尚廉”廉洁文化教育基地获评 X 市廉洁文化示范基地。
举办首届 X 汽车场地越野赛、滨江田园彩虹泡泡跑等 19 个特色
品牌赛事,推出“春季赏花游”“红色研学游”“历史人文游”“涪
江风情游”“乡村田园游”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13 条,发展星级
农家乐 56 家,建设共享农庄(场)近 100 个,年接待游客突破
1500 万人次,X 首次上榜春节假日最热目的地城市。
(五)探索乡村文化建设新路径。全面推进农科城、新农城
建设,探索打造乡村文化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新样板。
引进阿里、腾讯、奇安信等数字企业,丰富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
聚力推动农科城成为集成、展示和示范数字文化和数字农业的窗
口;紧扣“小书院、大文化”发展理念,创新打造 X 果蔬书院,
建成汉字起源全息沙盘,从汉字起源的角度诠释中国古代耕读文
化,填补了国内关于汉字起源实景展示的空白。建成投用 X 博
物馆,将体育公园、蔬菜公园、健身广场等文化阵地串连起来,
形成标识多、种类丰富的乡村文化新链条。布局完善农家书屋、
共享农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等文化场所,畅通公共文化服务
“最后一公里”。建成多利农庄、阡陌花香、伙食团院子、“大佛
十二院”、幸福街花儿巷等农文旅项目,集中展示农耕文化。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 X 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乡村文化引领乏力。一是感召力不够。公共文化活动
内容和形式不够贴近实际、不够与时俱进,缺乏感召力。对党的
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成效不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在 X 的生动实践不足,具有辨识度的理论成果较少。二是吸
引力不强。乡村文化供需之间不匹配,没有触及新时代背景下农
民群众文化供给的痛点,对村民没有吸引力,也为一些非法组织
的活动提供了空间和机会。比如,市委巡视反馈意见指出,X 区
基层宗教工作薄弱,13 个镇街宗教场所关停后出现反弹,民间
信仰场所管理缺位。三是认同度不高。由于大部分村民思想观念
守旧,对乡村文化生活的概念认知模糊,对乡村文化发展认同感
较低。对世代传承下来的乡村文化的价值认同、角色认同、情感
认同等逐渐递减。
(二)乡村文化品牌欠缺。一是挖掘不深。没有挖掘出乡村
文化的内涵,没有理清楚其中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
和演进发展脉络,更没有激活出乡村历史文化的基因。二是产业
滞后。乡村文化产业内在发展动力不足,大部分乡村文化企业规
模较小,普遍面临盈利模式不稳定、生命周期短、可持续发展
难度大等突出问题。全区规上文化企业数量仅 31 个,国有文化
企业主业不突出,特色文旅产品市场化水平较低。2023 年全区
文化产业产值仅占 GDP2%左右,低于全市 1.85 个百分点。三是
品牌不响。独具本地乡土特色的文化品牌较少,缺乏集农产品生
产、加工、休闲观光、特色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品牌
推介、品牌开拓、品牌提升等领域从业人员较少,影响力不大,
品牌不够响亮。
(三)乡村文化形式单一。一是文化氛围不浓。送电影下乡、
送演出进基层等文艺活动较少,没有在农村地区形成常态化组织、
开展文化活动的工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