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2025年第6次党委理论学
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集
中学习研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这是一次十分重要
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武装。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背景下,在全校上下奋力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系统学习、深刻领会这部纲领性
文献,对于我们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在新征程上
不断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
远的历史意义。
刚才,几位同志结合分管工作和学习体会,作了很好的交流
发言,听了很受启发。大家准备充分、思考深入,谈认识、讲
体会、谋思路,体现了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对学校事业发展的责
任感。下面,结合我的学习思考,和同志们交流几点意见。
一、深刻领会重大意义,在深学细悟中筑牢思想根基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在2022年10月至2024年10月期间,团结带领全党
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是全面系
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发展的权威著
作。学习这部著作,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把
握其核心要义与精神实质。
第一,要从理论创新的高度,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
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
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
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
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一重大论断,揭示了我们党百
年来不断取得成功的根本思想武器和制胜法宝。“第一个结
合”我们党一直在做,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第二个结合”则
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
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它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
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也表明了我们党在传承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作为高
等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成为这一理论的坚定信仰者,更要
成为积极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我们要在办学治校的全过程
中,坚定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血脉,培养出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和
宽广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
第二,要从政治忠诚的高度,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
性意义。新时代十年,我们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
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
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在于有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五卷中的每一篇重要论述、每一次战略部署,都充分彰显了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巨大
政治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和深厚人民情怀。学习这部著作,就
是要引导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从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
实践中,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
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
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我们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最根
本的政治保证。
第三,要从指导实践的高度,深刻领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和
高质量发展的系统部署。书中关于“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
首要任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
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等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擘画了以中
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特别是将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论述,并摆在“基础性、战略性支
撑”的突出位置,这为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
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的命运与
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复兴紧密相连。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孤
立的眼光看待教育,而必须将学校的发展置于国家发展的大棋
局中去谋划,将我们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发展
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
既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最大机遇。
二、紧密联系发展实际,在知行合一中扛起使命担当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我们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
一,将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成效,转化为推动
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近年来,在全校
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这些成绩
的取得,正是我们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的结果。面向未
来,我们更要用理论学习的新成效,校准前进的方向,激发奋
进的力量。
第一,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在服务国家战略中
展现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我们学校而言,高质量发展的
核心就是提升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增强服务国家和区域发
展的能力。一是要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上持续发力。我们要紧
密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区重点产业链的发展需求,以
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系统性重
塑。近年来,我们主动作为,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新
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药等领域,成功增设了5个紧缺前沿专
业,并对3个与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脱节的传统专业进行了优化
调整或撤销合并。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实施“学科专业优化提
升行动”,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力争在
未来三到五年内,形成一批与区域主导产业高度契合、在*地区
乃至全国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优势学科专业集群,真正做到“学
校所长”精准对接“社会所需”。二是要在深化产学研用融合
上寻求突破。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但绝不能“闭门造车”。我们
必须拆除“围墙”,主动“走出去”与“请进来”。近三年
来,我们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内
的50余家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
关系,创新性地共建了“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数字经济产业
学院”等3个现代产业学院,以及12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和技术创
新中心。通过“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研究生,推动了超过30项
教师的专利技术在合作企业实现了就地转化和应用,直接创造
经济效益近亿元。未来,我们要探索建立“学校布点、学院定
点、学科团队建点”的联动发展模式,鼓励更多的科研团
队“进园区、驻企业”,围绕企业真实的技术难题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