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XX 区营商环境提升整治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区营商环境提升整治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
贯彻 XX 总书记在 XX 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
面落实省委主要领导来 XX 市调研时及市委专题会议的工作部
署,对我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刚
才,会议解读了《XX 区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方案》,通
报了破坏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为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树立了靶向、
敲响了警钟。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
紧迫性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
对于我们 XX 区而言,营商环境不仅是区域发展的“生命线”,
更是决定我们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全区上下必须从政治
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抓好营商环境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
紧迫性。
首先,优化营商环境是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XX
总书记反复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并将优化营
商环境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省委、市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营商环境中的顽瘴痼疾“亮剑”,释放了坚
定不移优化发展环境的强烈信号。我们抓营商环境,就是抓贯彻
落实,就是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
体现。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
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严
肃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实。
其次,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当前,
区域竞争已经从过去的“拼政策”“拼资源”,转向了“拼环境”
“拼服务”的深度博弈。哪里的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里走、
资金就往哪里流、项目就在哪里建。我们 XX 区作为中心城区,
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发展潜力都具备,但要将这些优势转化为
实实在在的发展胜势,就必须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好的营商环
境能够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是我们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赢得未来发展主
动权的“关键一招”。
再次,优化营商环境是回应企业群众期盼的迫切之举。企业
和群众是营商环境最直接的体验者和评价者。我们的工作好不好,
最终要由他们来评判。近年来,我们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全区企业开办时间已压缩至 0.5 个工作
日,今年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 51609 户,净增长位居全市首位。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先进地区相比,与企业和群众的期盼
相比,我们的营商环境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和突出问题。刚才通报
的典型案例,虽然只是个案,但反映出的问题却具有普遍性。比
如,有的部门“新官不理旧账”,政策承诺不兑现,损害政府公
信力;有的执法人员“乱检查、乱罚款”,干扰企业正常经营;有的
窗口单位“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审批流程依然繁琐;有的
中介机构与部门暗中勾连,收费高、服务差;“办事求人”、“吃
拿卡要”等现象仍未根绝。这些问题,如同扎在企业身上的
“刺”,严重影响了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侵蚀了我们 XX
区的发展根基。我们必须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壮士断腕”
的决心,坚决向这些问题开刀,否则,我们就会在新一轮的区域
竞争中掉队落伍。
二、聚焦关键环节,系统推进营商环境专项整治行动
这次专项整治行动,就是我们破解营商环境痛点、堵点、难
点的“集结号”和“冲锋号”。《方案》中明确了八个方面的整治
重点,这既是上级部署的要求,也是我们自身问题的精准画像。
全区各单位必须对号入座、主动认领、坚决整改,确保专项整治
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一,聚焦“一诺千金”,全力加强信用环境建设。人无信
不立,业无信不兴,政无信不威。政府的信用是营商环境的基石。
要坚决整治政府失信行为,对过往的招商引资承诺、签订的各类
合同协议进行全面梳理,建立台账,限期兑现。对因政策调整、
规划变更等原因确实无法履行的,要依法依规给予企业合理补偿。
要建立健全招商引资信用承诺机制,将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承诺
事项同步纳入信用监管,做到“承诺必践诺,失信必追责”。要
重点跟踪重大项目建设全过程,严厉打击工程款拖欠等失信行为,
让所有来到 XX 区的投资者都能感受到言出必行、有诺必践的诚
信文化。
第二,聚焦“公平正义”,全力加强法治环境建设。法治是
最好的营商环境。要充分发挥司法行政的职能作用,为企业提供
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要坚决整治招投标领域的乱象,
严厉打击围标串标、暗箱操作等违法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
秩序。要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财产权、知识产权和合法经营
权,对侵害企业利益的经济犯罪行为要重拳出击、快侦快破。要
提升司法效率,特别是要加大对生效判决的执行力度,切实解决
“执行难”问题,让企业胜诉后的“纸上权益”尽快变成“真金
白银”。
第三,聚焦“文明规范”,全力加强执法环境建设。执法要
有力度,更要有温度。要深入开展规范执法专项行动,大力整治
“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等突出问题。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
“三项制度”,做到执法信息公开透明、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
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要探索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新技术、新产
业、新业态、新模式,要给予更多的发展空间。要大力